李常巍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二中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修养的主要培养阵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教师继续展开研讨。本文主要从初中阶段的教学出发,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不足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存在问题;初中教学;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这其中所有教学都将基于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而展开,可以说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会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是实际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接下来笔者将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问题出发,进而分析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结果,轻形式
虽然素质教育观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但是我国的应试教育过于根深蒂固,还是有很多教师过于重视学生们的文化成绩,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会导致课程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从而使学科改革难以得到进步。
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被很多人认为不重要,不是主要科目,因此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社会和学校对于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应该从多方面出发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二)重书面,缺深度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学过于表面化,很多教师就是将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地进行了传授,或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享,并没有深度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后,真正记在脑海里的知识却很少。
并且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时,忽视了价值观的引导,知识拓展比较有限,缺乏教学的深度。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需要各科教师都重视起来,加强价值观念的引导,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如果不加以延伸,就难以完成学科的教学任务,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重背诵,少实践
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过于重视考试,很多教师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们考一个高分,因此在教学时,很多教师只是将重点知识进行了划分,就直接给学生们布置背诵作业,全靠学生们的死记硬背来面对一次次的考试检验。这一问题也同样存在于其他学科,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缺乏实践引导,认为开展实践活动就是在浪费时间,只在乎学生们的知识记忆情况。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上述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就很有可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接下来笔者将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简要总结出一些教学建议。
(一)积极创新,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各科教师都在寻求创新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应该如此,摒弃掉传统教育中的一些错误观念,积极创新,敢于突破,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在尝试中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先进和科学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
笔者在教学时就会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己,以此来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
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们复习知识时,就会鼓励学生按照座位顺序依次上台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带着大家一起复习,一个学生要负责一个章节,在这位学生总结完知识点后,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除此之外,笔者也会和学生们玩“知识点接龙”的小游戏,笔者随机说出一个单元或是一个关键词,学生们根据提示回答其中包含的知识点,说不上来的学生就要为大家表演一个才艺。由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能够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并提高学生们的复习积极性。
(二)立足学生,加强价值引导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理性面对问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时,一定要立足学生,提高自身教学敏感度,发现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加以科学引导。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程教学的深度,能够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比如在学习《少年的担当》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都充满了迷茫。因此,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真正认识到“梦想”的重要性,笔者就和学生们一起组织了一个小型的课堂辩论赛,学生们分为两个战队,正反认为做人就要有崇高的理性和担当,而反方则认为做人要及时行乐,目光不需要太过长远。在学生们都确定好自己的观点后,笔者又给了学生们几分钟的时间互相探讨和组织语言,随后学生们就正式展开了辩论。正反双方的学生纷纷表述了自己的观点,都表现得很好。在辩论的最后,笔者带着学生们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最终达成了一致:做人既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前行,但是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理想,理想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方向,也能够指引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由此可见,用学生们愿意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三)加强实践,结合学生实际
课本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碎,如果只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就会难以发挥出课本知识中所蕴含的价值。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将理论知识转变得更加生活化和实践化,积极拓展教学思路,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时也会经常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开展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比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法律伴我们成长》这个单元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们的认知,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笔者决定引导学生们展开一次课外调研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走进法律”。首先,学生们要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调研,每个组要自行分工,大家还要在这个大方向下一起制定出具体的调查方案以及具体的展开方式。
学生们在制定好方案后要先向笔者进行汇报,笔者会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在通过笔者的认可之后,学生们就可以接着展开后续的工作——设计问卷内容。之后就是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随机或者选取指定人群来填写问卷,最后小组还要根据问卷的数据展示撰写一份报告总结。学生们都十分积极地参与了活动,笔者在查看学生们的作品时感到十分欣喜,有的学生搜集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法律的认知;有的学生调查了社会对普法重要性的看法;还有的学生将一些常见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调研......虽然调研活动有一些瑕疵之处,但是总的来说,大家都完成得十分圆满,并且在切身的调查实践中,学生们接触了很多群体,对法律的概念也有了更多现实意义上的理解,对课本知识进行了较好的补充。
三、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面对如此复杂的学生群体,以及尚未尽善尽美的课程改革,教师的作用就会显得尤为重要。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我们身上肩负着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笔者也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陪伴学生们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胡芝英.加强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途径及方法[J].考试周刊,2018(A3):123.
[2]冯婵.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苑教育,2018(10):14-15.
[3]臧柳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评价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7(1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