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有效的进行初三物理教学

发表时间:2021/3/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5期   作者:   刘阿英
[导读] 由于新课改政策的广泛实施,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各个学科在日常教学中都出现了明显的变革。
        刘阿英
        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越城镇西城中学
        
        摘要:由于新课改政策的广泛实施,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各个学科在日常教学中都出现了明显的变革。比如,初三物理教学也是如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着重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初三物理教学的具体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初三物理;路径
        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物理教学已经发生了全新的变革,尤其是在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开始进行有益的探索与思考。例如: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开展高效课堂等都是广大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接下来我们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一、构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按照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并且,教师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深入探究物理知识。当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必须要对其进行针对性地引导,为学生创设宽广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与探索,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旁给予指引,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优化教学,倡导“减负增效”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减负”与“增效”似乎是一个矛盾体,不过它们均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样的作业完成量,在不同完成效率下,耗费的时间完全不同,耗时少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由此来培养兴趣爱好,做自己爱做的事情,这就是“减负增效”的根本内涵。站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层面进行分析,若要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必须要科学利用教学时间,完善课堂组织架构,例如:指导学生完善学习理念、增强“教”与“学”效果等,相关内容包括:
        (一)物理定理及概念的记忆
        首先,不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需要采用一些简单高效的记忆法,例如:引导学生总结中定理、概念等中的规律,帮助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理解和记忆等。其次,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多交流,特别是在物理实验课堂中,需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训练。最后,教师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讲解课本中的重难点,让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对于一些内容少且很少涉及的知识点,尽可能地放弃。
        (二)深入浅出,强化理解
        对于初中物理课程来说,其内容相对苦涩,极难理解,一些学生可能会出现畏惧心理,教师需要及时改变学生的这种心态,帮助学生敢于面对各种困难。例如,利用教学摸索创新、完善教学体系、促进生活化教学等方法进行引导。

例如,在学习《浮力》的时候,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首先提前准备一个塑料小球、量筒,把塑料小球放在量筒内,向学生提问:“让量筒保持固定状态,怎样将塑料小球拿出来呢?”鼓励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寻找答案,如果一些学生回答利用浮力的上升作用,将小球取出,此时可以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浮力”引导出来。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认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不断地创设问题教学情节,最常见的问题包括:“什么是浮力,它的方向是如何变化的呢?”然后教师利用实验进行一一演示,首先把实验的小石块利用弹簧测力去称重,其数据是F1;接着把小石块放在水中,然后用弹簧测力进行称重,其数据是F2;教师将小石块拿出,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在我们用手往上提起小石块的时候,弹簧测力得到的数据是否会发生变化呢?最后实验发现,引入一个往上的托力,弹簧测力计的数据也能够变成F1。由此能够最后总结出一个结论:水给小石块一个往上的浮力。也就是说,浸在液体内的物体都会受到一个往上的托力,此即为浮力。
        其次,分析浮力的大小。教师利用实验操作:把小石块悬浮于弹簧测力计下称重,其数据是F1(小于小石块重力G),于量筒内加入V1体积的水,然后把小石块浸泡在水内,那么,瘫痪测力计下的数据是F1,拿出小石块,量筒中的液面示数是V2。接着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弹簧测力计两次取得的数据之差(F1-F2)和(V2-V1)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呢?学生利用分组思考:调整小石块的重量,重复以上实验步骤。然后对比两次弹簧测力计得到的示数,然后分析(F1-F2)和(V2-V1)的内容关系,从而获得结论: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一个往上的托力,其大小是它排开水的重力值。所以,按照阿基米德原理来看,这一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等特点。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结合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够发现:在物理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利用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对此,物理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机械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日常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地融入到物理的世界中去,以便于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更深入地理解与掌握[1]。比如,在学习《惯性》章节知识的过程中,当向学生介绍“惯性概念”之前,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平台为学生播放一段与汽车急刹车相关的视频,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且需要提出问题:开枪射出的子弹在失去推力之后,为何还能够往前跑呢?运动的汽车突然急刹车,为何车上的木块还能够往前动呢?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引入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筛选出一些与课堂知识相贴近的真实案例,以便于对惯性的性质及特征进行掌握与分析。
        三、认真反思,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利用教学方式能够持续增强课堂教学质量,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对于传统的教学活动来说,大部分教师是在课堂上进行方式,例如:在某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热情低下,一般会造成教师的反思过于看重表面现象,导致无法深入思考及分析。基于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初三物理教师需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并不断地拓宽反思范围,由备课环节开始,不断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及思考,这必然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现状,逐步增强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广泛应用,初三物理教学一定要实施创新与改革,逐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并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加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及创新精神,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践行新思想、新方法、新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梅. 探析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J].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 000(004):154-1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