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
阜宁县水务局 江苏省 盐城市 224400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在借助水利工程发展经济的同时,水利工程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方式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灵活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建设,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周边生态环境的有效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建设;水土保持
1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特征
1.1对原有生态环境破坏大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难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甚至会导致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不仅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还会影响整体工程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极易对施工地点的周边植被生物的生长环境造成破坏,被破坏后的工程施工区域周围的生态环境恢复进程相对缓慢,因此即便施工单位开展植被重新移栽工作,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起到固水固土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会影响施工区域内土壤的含水量,加重了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1.2造成的灾害种类较多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水域的分布范围也极为广泛,不同区域的自然水域其自然环境也极为复杂。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建设管理人员需采用因地制宜管理原理,根据当地地质水环境选择相应的施工方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对于周边的水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也会造成破坏,如水利水电工程的不规范建设会增加山洪、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对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
1.3造成的影响范围较广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大多数选择就地取材的方式获取施工原材料,整体建设对土石方工程影响程度较高。大量的土方石开挖工作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稳定性会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在该工程建设完成后对生态环境以及土壤平衡做造成的破坏无法在短时间内修复,若未能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将会造成施工地点的自然条件主恶化,导致水利水电工程周边的土壤逐步松散,再加上周边土壤的保水性能不断降低,水土流失问题愈发严重。
2生态修复技术
2.1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生态修复技术是相关技术人员以自然规律为指导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逐步帮助当地的自然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特征。因此,生态修复技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功能修复,而是对自然生态系统重塑发展进行引导和支持。人类并不具备直接修复生态系统的能力,对此技术人员需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加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进程。
2.2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价值
我国河流湖泊数量众多,在我国境内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对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然而这种经济发展并不是可持续性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从社会角度来看,建立水利水电工程的优势较高,比如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等。但是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该工程的建设会对周边环境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工程技术人员不仅需要重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也要借助生态修复技术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让水利水电工程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也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
3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3.1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策略
3.1.1退耕还林还草策略
现阶段,水土流失情况极为严重的区域就是坡耕地,若25°以上的陡坡未能落实贯彻退耕还林的发展政策,将会加剧坡耕地的水土流失进程,导致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愈演愈烈。为此需要充分利用我国推行的相关政策,加快陡坡地的退耕还林、还草进程,保证我国农民收入的同时,促使水流水电工程顺利进行。
3.1.2封山禁牧养畜策略
为了加快水利水电工程周边植被生长,促进周边生态环境的修复,应贯彻封山禁牧、围栏饲养以及轮休轮牧等策略。通过加强对当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控制,减小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加速半农半牧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工作人员可利用乔灌草混交方式强化水利水电工程的固山固水作用,继而有效缓解水电工程的水土流失情况。
3.1.3过度经济开发的生态修复技术
工作人员需要合理规划粮果、林木的种植方案实现对山地的自然坡度开发。借助土地轮作制度提升当地的农作物产率,最大限度提升当地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模拟当地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在当地构建可循环的经济模式,可选择在林地种植可食用蘑菇,借助产业链组合效益提升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保持当地的生态建设,避免过度经济开发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坏。
3.2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注意事项
3.2.1做好应用资金管理
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多数水利水电工程在工程建设资金较为紧张的前提下,都会选择减少水土保持的资金投入额,最终导致水利水电工程水土流失情况加剧。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应建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标准,在工程预算中加入水土流失治理费用为专款专项应用费用。
3.2.2强化工作人员的水土保持意识
第一,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基于水土保持政策开展工程设计工作,强化对设计工作人员水土保持意识培养,确保其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第二,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人员需最大限度降低对原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产生的碎石与渣土应统一堆放处理。第三,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建设区域的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有效保护。
3.2.3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计划
第一,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区域水土流失原因制定生态修复方案,根据治理方案灵活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根据当地水土保持情况以及生态学原量,充分发挥生态修复技术的价值作用。此外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植物移栽的合理搭配,充分发挥各种植物的生态修复优势,在工程建设区域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系统。第二,生态自我修复机制是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借助外界力量加快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进程。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区域内的自然条件以及不同区域的自我修复潜能,制定针对性的生态修复计划,借助科学技术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此外在生态自我修复方案实施期间,管理人员需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各项生态自我修复措施的有效落实,同时需要实现生态自我修复工作与人工辅助修复工作的有效协调,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周边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控制。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我国民生有极大的关联性,不仅需要重视水利水电工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也要关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科学合理应用生态修复技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辖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做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高管理人员对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性工作的重视程度,树立水土保持意识,确保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完成后,尽快恢复当地的生态功能,实现工程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党生,廖文根,史晓新,等.基于都江堰工程启示的新时期生态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考[J].中国水利,2020(3):18-21,2.
[2]姜旭新,黄婧,张岩,等.额尔齐斯河流域河谷生态系统水文情势变化影响分析及生态修复建议[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10):12-16.
[3]王利霞.探究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