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初中研学旅行课程的育人价值——以“走进蒲翁故里 探秘聊斋文化”研学旅行为例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   作者: 田丹昌 阎海霞
[导读]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田丹昌 阎海霞
        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龙泉中学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仅凭当下的课堂是不够的,事实上,自研学旅行正式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开始,就成为对现行教育形态的有力革新和素质教育的精准突围。本年度,淄川区龙泉中学申报了《农村初中研学旅行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课题,自此,更加注重研究性和体验性的研学旅行实践研究,知行合一,久久为功。下面笔者以学校组织的“走进蒲翁故里 探秘聊斋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为例,浅析研学旅行的育人价值。
        首先,研学的意蕴是真实的体验和情感的交流之美。这在“行中”(研学旅行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主要包含3个主要的方面。
        1.走进现场,陶冶学生心灵。根据学习金字塔模型,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大多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几乎为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这启发我们,走进现场,参与其中,来到现实世界,通过眼观、耳听、心想等积极主动的效果才会更好。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蒲松龄故居,身临其境,聆听讲解员的介绍,现场感受当时蒲松龄生活、学习的环境场所,以还原现场的方式,对“蒲翁”的孩童时期、求学生涯和其结交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里,通过“蒲翁”的画像,知晓“蒲翁”背后的故事;通过柳泉实景的探访,知晓蒲老先生好学上进注重积累的品格;通过聆听《聊斋俚曲》,感受淳厚朴实的乡土乡情。自然而然,学生受到的是美的熏陶与感染,对“蒲翁”自强不息,矢志不移的品行产生由衷的敬意。这种敬意,内化为学生的心中,成为无形向上的力量,更加增进热爱学校、家乡的美好情感。
        2.印证课本,现实与教材知识的交融碰撞。蒲松龄故居位于淄川城东南,距龙泉中学7公里。初中语文课本所选蒲松龄的文章有《狼》、《山市》,高中有《促织》等,在语文及历史课本中还有“茶水换故事”和“有志者事竟成”的“蒲翁”座右铭轶事,蒲松龄的画像和郭老题写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对联亦呈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插页中。一般的课堂上,拗口的文言和时间相隔的遥远,使这些知识的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未必好。走进现场,参与其中,身临其境,实现了课本知识与现场情景的碰撞,研学旅行为其快乐学习和深刻记忆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在趋新和猎奇的心理驱使下,在蒲松龄故居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里学习,印证了课本的知识,相辅相成,达到了教材知识和现实世界的交融,效果极佳。
        3.研后反思,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研学旅行的显著特征是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向生活,以集体生活的方式体验感受现场的情景。“走进蒲翁故里 探秘聊斋文化”研学旅行,现场聆听“蒲翁”的故事,给学生以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心灵洗涤和思想升华。从学生研学前准备开始,到带着问题上路,走进“蒲翁”故里,现场参与其中,感受故居和蒲翁的内在力量,这对学生素养的提升不无裨益。然而,至此并非结束,研学归来,及时的回顾总结必不可少,这是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一步。通过研后反思,开展“聊斋小剧场”和“我手写我心”写作反思,开阔了学生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思考,形成一条从“现场学习到感悟总结”、从“实践体验到内心升华”的最佳学习路径。
        其次,研学对学生的励志成长同样达到积极的效果,主要包括3个方面。
        1.徒步行走,磨练学生意志。经过充分准备,根据两地的距离,学校设计了徒步行走的环节。意图是这样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学生长期在校园里,大部分时间在教室中听课学习,非常需要一种异质化的学习方式。再简单不过的——行走,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在集体的行为下,用脚丈量14000米(往返)也是一段较长的路程,学生从起先的满不在乎,大大咧咧,到重新认识这段特殊的距离,以至最后,深深体会到励志行走带来的酸甜苦辣。仲秋时节,天高云淡,凉风习习,每位学生的头上却是汗涔涔的,有学生脚上磨上了血泡,双腿酸痛乏力,等等。然而,这却是身体的磨炼,更是心灵的励志和精神的成长。
        2.对标“蒲翁”,学习高尚人格。本次活动丰富了学生知识,提升了学生能力,收获满满。既有对聊斋文化的探秘,亦有对蒲松龄人品的敬仰。走在“蒲翁”故里,印证并学习“蒲翁”其人,对自身的精神成长意义重大。好学、善良、真诚、矢志不移同样是当代中学生的优良品性,对标“蒲翁”,感悟聊斋故事,联系实际,其善而从,奠定践行“蒲翁”高尚的人品的基础。
        3.“团队第一”,增强纪律观念。集体外出,统一行动,统一作息也是研学旅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校外的世界很精彩,研学路上最美丽,这种美丽本身包含严密的纪律保证。研学行程中不是没有个别违纪的学生,但及时的认识错误和改正就是成长。学生的高度认可并践行“团队第一,集体为先”的纪律观念,是保证本次研学旅行成功的关键,事实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最美的课堂在路上,自参与了研学旅行课题研究后,我们更注重了实践活动和理论的思考,注重了对研学旅行价值的分析。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立足实际,在研学旅行的“研究”和“体验”上下功夫,力争以课题带动课堂教学,用课题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课题组成员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