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误区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32期   作者:蔺朝霞
[导读] 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关键内容
        蔺朝霞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城关镇第三小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600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关键内容,教师正确开展该项教育工作,能够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但是在实际开展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期间,小学生自身缺乏语文阅读兴趣、缺乏预习意识等问题比较显著,需要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应对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误区的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误区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和发展,人们愈发重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教学重要的教育环节,不仅关系到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还能够对学生思维能力、文学底蕴、文化素养进行有效培养,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优化阅读教学模式,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
        小学语文是学生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对于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开展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文字是人类传播知识的主要形式,学生进行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文字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文字信息的快速提取和解读能力,为其学习和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阅读能力基础。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使其形成主动阅读、终身阅读的良好语文学习品质。在学生不断进行教材课文阅读和课外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体验、了解不同的文化,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及文化底蕴得到有效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与气质品质。
二、初探阅读教学误区
        (一)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师未能切实转变课堂角色,仍然沿用着教师一味讲解、学生一味聆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完全扮演着聆听者的角色。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内容时,常常依靠自身讲解的过程向学生传授知识,习惯性地将知识成果直接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讲解内容做好笔记并强化记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未能适当扮演讲解者的角色,学生也未能适当扮演学习者的角色,这不利于教师遵循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二)小学生缺乏语文预习意识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存在差异,教师会严格按照教学要求,逐层深入的讲解语文阅读知识内容,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和预习状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小学生并没有提前进行预习,同时自身的语文阅读经验也不够丰富,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学生会表现的手足无措,不具备清晰的学习思路。这样不仅会阻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时也会使小学低年级学生产生畏惧教师的心理,不利于高效语文阅读课堂的构建。
三、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一)重背景,引思维
        “万物之生,皆有因,有因才有果。”一篇文章的出现也必然先从其“因”开始。而这“因”,简单来说,就是背景。因而,在“着眼核心素养启迪语文思维——关于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中,首先要强调的,就是重视文本的背景。让学生的阅读思维首先从背景出发,再逐步拓展。其实,古今中外任何有价值的著作都蕴含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要想真正领略其中的情感,就必须将自己代入作者创作文章时的情境中去,带着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感情去读文章。教师在教授学生如何解读文本的时候,自己也要先慢下来,不能匆忙地略读题目或文章,而要重视文本背景。

为此,为了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从背景资料中获益,教师可以在教授之前在网上、图书馆等地方查找文本的背景资料,领略当时作者的思想境界和思想状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阅读。
        (二)引进整本书阅读理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是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想要切实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课文中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兴趣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整本书阅读教育理念,将学生的阅读欲望向日常生活中延伸和放大,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还能够显著增加学生的文学阅读量,帮助其增加文学素材积累量,培养其终身文学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三)重手法,深挖文本内涵
        为什么要留意手法?文章平平无奇而可出奇者,少之又少,能准确而巧妙地创作出好的作品的作家,都是拥有很好的写作功底的,而写作功底最最简单的,就是写作的手法。笔者认为,小学生的深度阅读,应包括对于重要手法的灵活掌握,并且在遇到的时候能敏感地抓住其中要义。这样,对其未来的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也具有很大的帮助。手法本身就是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而服务的,在教授手法的同时,教师应让学生留意手法的同时,了解这些手法在具体文本中的作用,加强学生的理解。
        (四)发挥信息优势,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优势效果越来越明显。相较于传统的教学工具,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具有扩充教学资源、播放音频和视频等多项优势功能,能够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利用多媒体等信息设备播放课文内容朗读的音频或者视频,引导学生把控课文朗读的节奏、感受朗读者的情绪,以此来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五)注重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
        小学生预习语文阅读内容尤为重要,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环节。小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能够帮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师教学节省时间,在教师讲解重点以及难点知识内容期间,小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注重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教师为小学生预留语文阅读预习作业、编写语文阅读预习导学单,这样小学生就可以严格按照教师要求的预习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能够重点标注出难点和无法理解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基础性阅读问题,同时也能提升语文阅读讲解效率。教师要对小学生课前预习状况进行检查,准确掌握小学生预习状况,收集并整理小学生阅读期间的具体问题,结合阅读教学内容,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进而全面增强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有效性。
结束语
        语文的学习关乎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的传承,因而学生想要真正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千年文化,就必须要耐下心来,杜绝“快餐文化”,真正投入到深度阅读中去,探索文学的魅力,从字与字之间寻找中华文化的真正意义。以上,则为笔者以“着眼核心素养启迪语文思维——关于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为主题,抓住“重思维章法、重耐性理性、重研讨深究”的偏理性思维的核心素养理念,着重探讨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思维培育方式,若有异议,还请各位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方容.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新课程(下),2019(12):240.
[2]马玉兰.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汉字文化,2019(24):100-101.
[3]黄章卡.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9(50):69-70.
[4]董方平.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策略探究[J].散文百家,2019(12):54.
[5]叶协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2):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