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沈洁
[导读] 信息化是新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信息的海洋中,包括我们的孩子,但各种负面的信息、
        沈洁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信息化是新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信息的海洋中,包括我们的孩子,但各种负面的信息、负面的情绪防不胜防,接踵来袭,久而久之,会对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如果这种心理上的伤害,不能得到及时的治愈,迷茫、自卑、暴躁、逆反等不良心理将笼罩着孩子的整个生活。笔者从德育工作的角度进行探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灵活性、教师的不同角色、励志与心灵感悟三个方面研究对策,力求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时期 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一直提倡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这说明德育应是学校工作的主线、学校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是为了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其中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能为孩子幸福生活、快乐学习、自我修养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德育导师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效植入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力求学生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一、坚持科学灵活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单纯的心理说教,会让孩子产生戒备心理,特别是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他们会感觉老师的说教是专门针对自己,进而更加紧闭心灵。因此,德育导师要一改以往单纯说教模式,尝试将心理辅导与课间活动、教学工作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1.活用零碎时间。长期以来,课间这个宝贵时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大部分时间都在孩子们的嬉戏间流逝。因此,我们德育导师可以尝试将心理疏导工作和每个课间灵活地结合起来,组织丰富多彩的小活动,比如:成语沙龙、两人三脚走、互相评价找差距、折纸比赛等等,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在平等、欢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调节心情、减轻压力、增强意志、树立自信。
        2.确保教育科学。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思想,因此,德育导师在备课时要把学科思想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比如:语文课堂要注重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孩子大度、包容的健康心理;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孩子科学辩证的的思维方式,促进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自然课要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科学地利用大自然,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孩子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3.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导师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他们都能学得会、学得好、学得有兴趣。对学得好的优等生要不断提出新要求,设定新挑战,让这部分孩子不断有新的努力方向,避免滋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对中等生要不断进行鼓励,让他们产生赶上优等生的决心,避免心理疲惫,杜绝嫉妒心理的滋生;对后进生要不断进行辅导,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强烈的进取信心,避免自暴自弃心理的滋生。
        二、认真践行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不同角色
        每一位老师不光是学生传道授业的良师,还是学生的家长、学生的益友。概括的说,导师在工作中要自觉承担起了三种角色——像父母,在生活上体贴关怀;做良师,在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鼓励指导;成益友,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
        1.像父母一样呵护。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不爱学生,无异于歌手发不出嗓音,乐师没有听觉,画家没有色彩感。”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导师要牢固树立“爱而后教”的教育理念,要学会用父母般的慈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让心受创伤的孩子,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早日走出心灵的阴霾。
        2.像良师一样教导。导师在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要认真做好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对自己辅导的学生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习辅导,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如打球、郊游、游戏、社会体验实践活动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像朋友一样相处。新时期,学生越来越敏感,我们要想成为学生的益友,就要试着用他们的思维方式,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一份理解和宽容。例如,导师可以和学生多谈谈近期的奇闻乐见,多聊聊他们的兴趣爱好,千方百计要让学生敢于说话,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要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成知心朋友,我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才可以毫无遮掩地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然后对症下药,有效消除孩子的逆反、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
        三、适时开展心灵感悟教育和励志教育
        心灵感悟和励志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点篇章,同时也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举措。因此,我们德育导师要创新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对失败和消极的意识进行严格控制,让每个孩子的时间和空间里都充满积极向上的因素。
        1.不断丰富励志教育活动。自卑普遍存在于儿童和青少年中,自卑一旦产生会渐渐蔓延、扩散,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克服孩子自卑心理的最好方式就是励志教育。首先,朗诵励志经典是最好的励志途经,因此,德育导师每天早中晚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朗读励志文章各一次,有条件的学校,在周一升旗时,可以组织全校学生在国旗下集体朗读励志经典。其次,班会是学生最为认可的集体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励志因素植入班会,班主任(德育导师)每周可以确定一个励志班会主题,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这样就可以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最后,励志活动是让学生保持昂扬斗志、乐观豁达人生观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尽可能的丰富活动载体,活化活动形式,例如:在学校里开展各种主题的励志演讲比赛、搜集励志故事比赛、聘请社会成功人士及名牌大学优秀学生进行励志专题报告等。
        2.巧妙引导心灵感悟。孩子的心理世界与成年人的心理世界截然不同,孩子心中的委屈一般不会和身边的小伙伴诉说,所有的委屈、焦虑等都会淤积在幼小的心灵,若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我们作为德育导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复杂的内心世界走出来,引导孩子多和小伙伴交流、大胆的说出内心的不满、敢于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声。例如:在德育工作中,本人经常开展“实话大比拼”心灵感悟活动,活动中我会提前设计好一系列情景式的问题:“假如你的同学和你闹矛盾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假如你同桌的成绩突然比你好了,你会怎么想?”、“假如爸妈错怪了你,你会怎么做?”等。通过这些情景式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一次静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从而有感而发,如实说出自己的心声。
        3.注重植入挫折教育。逆商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总是喜欢受到表扬、获得奖励、享受种种荣誉和“光环”,对被批评或失败往往没有心理准备,难以接受。情感脆弱成为现在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经不住一点点挫折,生活或学习中稍有不顺,就会做出压抑性的、消极性的反应,如退缩、逃避、苦闷、忧虑等负面情绪。因此,德育导师应加强孩子逆商的培养,在德育工作中,本人经常开展挫折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设置一些适量适度的困难处境,来磨炼学生的意志,如,记忆力大比拼、阅读速度挑战赛、师生围棋赛、一分钟100跳等富有挑战的活动,让学生在挑战中磨砺意志,提高竞争意识,锻炼抗挫折的能力。当然,使用挫折教育一定要把握好挫折的度,过度的挫折会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进而滋生逆反心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