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探讨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0年21期   作者:何龙
[导读] 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何龙  
         湖北省咸宁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湖北 咸宁 437000
         摘要: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不仅有利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缓解,减轻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并且还促进了友好型社会的建成,是推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必要举措。习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因此,必须重视起水土保持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措施
         1水土保持的生态服务功能
         1.1涵养水源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全球共识。然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国家,淡水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口的1/4,怎样节约保护水资源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有效的水土保持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根部会吸收地下水分,能够储存一定的水分。森林能够涵养水源,在暴雨气候下,水资源在流经森林区域时流动速度会相较于其他环境大幅降低,从而使得水分能够缓慢渗透入森林的土壤内,最终汇入林中溪流,可以预防洪水灾害的发生;而在枯水时期,森林中土壤蓄存的水分能够避免河流干涸,从而起到调节流域水体流量的效果。
         1.2防风固沙
         由于我国早期经济发展走上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森林的乱砍滥伐问题十分严重,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尘暴一度猖獗,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遏制沙尘暴,就必须进行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降低风速、减少荒漠化,实现防风固沙的效果。植物的根部可以保持水分,由于森林的截留作用,可以阻挡风中携带的沙子通过,大大减少了沙尘暴发生的概率。
         1.3改良土壤
         进行水土保持通常是通过造防护林等方式,防护栏不仅能够大幅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并且落叶等物质可以被土壤吸收成为养分,提高土壤肥力,从而达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目的。比如某些土壤粘性过强,或是砂质过多,水土保持功能可以对此进行改善,形成团结粒、增强氮磷钾等养分、增强微生物和腐殖质,最终提高土壤质量和生产能力。
         2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2.1防风固沙
         生态环境与人们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人们营造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通过水土保持可以避免土地出现沙漠化,减少沙尘天气,在一些风沙比较严重的地区,利用植被可以抵挡大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沙尘形成有效的阻隔。在比较干旱的地区,通过有效的水土保持技术可以扩大本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改善由于干旱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2涵养水源
         在裸露的表面上种植相应的植被,可以确保该地区的土壤拥有充足的水分,涵养更多的水源,避免出现水土流失。可以通过修建梯田的方式,保证当地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总之,为了有效发挥出水土保持的作用,就要做到因地制宜。
         2.3改善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
         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可以避免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不断流失,提高土壤的性能,促进植物健康成长,还可以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此外,在本地区种植大量的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以保证当地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植物可以制造出氧气,植物茎叶可以及时吸收空气粉尘,有改善噪音的作用。同时绿色植物可以吸附许多有毒有害气体,使空气质量更有保证。


         2.4蓄水减沙
         之所以要开展水土保持,主要是由于水土流失现象正在不断加重,带来的问题比较严重。比如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其水域内部含沙量会在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而不断增加,这样就会进一步减少本地水域的蓄水量。如果当地出现较大规模的降雨,就很难保证水流得到有效的调解,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就要开展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可以确保水域的蓄水量更加充足,还可以减少水域中存在的含沙量。
         3加强水土保持的有效对策
         3.1制定完善的制度
         为了进一步发挥水土保持工作的作用,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就要结合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在确定生态修复方案内容合理的情况下,制定与生态修复有关的制度,确保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要提高工作人员对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其能够对工作充满责任感。可制定完善的奖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予以奖励,激发其工作热情。要保证工作人员有良好的自我提升意识,使其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确保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3.2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见效,而且部分工作需要重复去做。在工作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同时还要制定与之相关的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操作标准,这样才能确保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得到落实。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选择相应的技术,使方案的内容符合实际情况。由于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工作不可或缺,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要确保每一项工作内容合理,符合实际要求。
         3.3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进行环境修复
         我国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植物的分布情况也会有显著的差异,在采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时,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明确本地区需要种植的植物类型以及数量,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保生态修复工作正常开展。要展示出地域特色,有利于当地农耕,同时不影响修复工作。
         3.4过渡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针对过渡开发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需要退耕还林。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对于25度以上的坡地,都应当退耕发展生态林草,严格控制坡度大于25度的农田的开垦,做好坡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对于15度以下的坡地,根据坡地周围的环境,在靠近人、村和路的地方进行改造,在保证农民基本需要的情况下进行水土保持耕作。针对由于樵采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的可以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对遭到破坏的地区进行一定时间的封闭,封闭时间一般可以为3年、5年或者8年,具体需要封闭的时间参考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地区等因素综合确定。除此以外,封山育林还可以辅以补种植被等措施。
         3.5沿河生态修复技术
         不断减轻导致生态破坏的驱动力,对生态系统加以修复是沿河生态系统修复的重点工作内容,与此同时,还要避免河流生态环境的单一性过高,单一性过高的河流生态系统容易出现破坏,应当保证河流朝着多元性、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并且要确保河流的连续性和连通性受到破坏后能够及时恢复。必要时可以设置复合断面形态,包括主河槽和护堤地,如果施工条件允许,也可以提前设置马道或者季节性河道。
         结论
         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时,需要充分意识到这一工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修复。相关部门和人员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积极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出水土保持的优势,将其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各项工作得到明确规定,在做出相关决策时也会有更加完善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谭会国.探究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J].环境与发展,2020,32(03):188+190.
         [2]高淑慧,周龙阁,张智芳.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0(12):187-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