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0年21期   作者:何玉坤
[导读]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

         何玉坤
         柳城县水利局  广西柳州545200
         
         摘要: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人类基本的需求。农村的饮用水安全,可以保障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改变以往落后的运行模式,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迫在眉睫。基于此,分析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措施,以期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
         引言
         人们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总的来说,我国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很少。目前很多农村地区都存在水资源不足的情况,加之受到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很难保证饮水安全与质量。因此,应以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为基础,推动饮水工程的建设与运行,避免区域内饮水安全受影响。
         1安全饮水工程概况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一半,由于交通不便、资源条件匮乏、基础设施薄弱等多种原因,造成农村贫困落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其中水资源条件较差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多数贫困区大都处在环境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山区,在饮水工程发展之前,西北干旱地区农民常通过人力或借助牲畜去相隔十几公里以外的沟渠、井处挑水,农村人口基本生活用水水量不足、水质不达标等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农村供水先后经历了自然发展、饮水起步、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四个阶段。因南北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差异大,致使各地区饮水解困工程的重点有所不同,西北地区重点解决有水喝的问题,西南地区重点解决储水供水和水质不达标的问题。例如甘肃省中部定西地区1995年开展实施的“121”雨水集流工程,主要解决农民吃水难的问题。我国自2005年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以来,便进入了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并逐步解决广大农村人口的生活用水问题。
         2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分析
         2.1强化建设管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行政府“一把手”负总责与多部门联动制、群众参与式建设制、多元化建设主体制。在政府主导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工程建设,建立起工程多元化建设体系,从工程设计、资金保障、实施等方面抓好保障,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确保饮水安全工程按时、按质、按量建设完成。政府“一把手”负总责与多部门联动是工程能够“落地”的根本保障,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要逐级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层层传递压力推进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完成。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实施负主体责任,承担工程建设组织落实和工作协调,负责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例行会议等具体工作,加强对各部门的督促、监管与考核。发改部门按相关规定负责项目立项审批,财政部门负责建设资金的落实保障,国土部门负责工程建设征地的落实和审批,水务部门负责工程设计、建设实施和建后管理责任主体的落实,卫生部门负责水质检测和提升水质有关工程的实施提供指导,环保部门加强水源保护建设。通过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有效联动,实现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稳定”。
         2.2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
         为了确保农村地区能够安全放心的用水,是农村用水能够发挥长效机制,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参照《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对供水站的相关责任人都要定期进行绩效考评,加强岗位职责培训,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素质,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聘请专业技术人才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性问题。

政府应该健全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的管理机制,制定出农村供水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实现管理的流畅性,规范性,从而避免因为不规范操作引起的危害。同时政府应该落实管理经费,切勿拖延或者欠缺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的经费,以便防止因为资金问题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供水工程的运行效率,使饮水更加安全,让农村人民的生活有安全的保障。另外,材料质量是工程的最根本保障,在工程建立初期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做到严守质量大关,保证工程所用材料质量过关,绝不使用劣质材料以次充好。材料不仅要满足统一的材料质量标准,还要选择最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材料。质量合格的材料不仅可以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同时是工程成功建立的保障,也为后续的维护与管理环节奠定基础。
         2.3建设集雨工程
         若部分农村地区降水量比较丰富,可以通过建设集雨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农村地区用水安全。在选择集水场地时应保证其有充足的空间,在集水池中应用饮水设备引导雨水,并配备过滤以及消毒设备提高雨水处理效率。通过连接居民水龙头与配水管道提高农村地区用水安全性与便捷性,尤其是农村地区山地高度大于350m的地区,但是建设该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2.4水资源保护与节约用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国家制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等法律法规中饮用水安全水源卫生保护的规定,划定饮用水安全供水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办法,发布通告并张榜公示,尤其是要重点对饮用水安全水源地周边布设的排污口的动态管控管理。在饮用水安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规划建设生活居住区或者修建禽畜饲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禁止堆放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猪、牛、羊粪便、废渣或者铺设污水管道。杜绝喷洒剧毒农药,取缔有害化肥的使用;积极推广农村沼气池;息县整个农村全面进行旱厕改革,旱厕改为水厕;推广普及农村科学种植农作物及对其科学施肥、施药知识;倡导文明、健康、卫生的生活好习惯等。杜绝在饮用水水源上游进行乱砍、乱伐、滥牧等破坏植被的行为,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水源卫生安全、永久持续利用同时积极提倡节约用水;提高息县农村饮用水安全供水管网维护,减少水资源损失,杜绝农村饮用水水资源浪费。
         2.5加强教育,提升节水意识
         现实中很多农村经济水平较低,交通和信息相对比较闭塞,所以政府应该对明村居民展开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用水的正确意识和观念,引导居民改变传统的用水、备水方式;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商品意识,按规定缴纳水费。当前阶段,很多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设备都要进行大力维修或者更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在日常的费用收取不够,无法支撑这么大的资金缺口,如果由居民自行承担,压力太大很难实现,所以就需要当地政府的补贴和支持,加强地方管理,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科学合理的方式降低费用的支出。
         结语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水利工作的中心工作,是水利工作的主业,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生动体现,是当前水利工作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重中之重,更是全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利工作的庄严承诺的兑现。实行权责利相统一,建设与管理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的农村饮用水安全产权与经营权相辅相成,既可以促使村集体跳出以前农村饮用水管理难、管理烦、缺乏资金维护的困境的怪圈,又能保障广大农民朋友能长期吃上安全水、放心水、明白水、廉价水。水利工程历来是四分建六分管,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成后管理是关键。
         参考文献
         [1]东美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9):225.
         [2]程军梅.浅析农村人饮工程的运行管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5):66-67.
         [3]孙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分析[J].农家参谋,2018(15):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