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摘要: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乡村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发布实施,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给乡村地区的发展带来新一轮历史性机遇。文章结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背景,阐述了当前中国乡村地区特征和基于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经验与感受,提出了乡村地区在面临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仍存在诸多现实性问题,如新型城镇化进程、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以及乡村地区发展驱动力等,以期为中国乡村地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提供决策思考。
关键词:乡村地区;实用性村庄规划;乡村振兴
1、当前乡村地区特征
说到当前中国乡村地区,第一反应无外乎是乡村基本聚落单元的没落,青壮年人口外流,剩下留守儿童与老人。究其原因是中国城乡二元关系割裂与不对等所致,中国乡村地区为城镇化进程贡献了大部分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直接造成了乡村地区村庄空心化,集体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甚至闲置。另外中国城镇化进程仍在继续,城乡二元关系仍将存在一定时间,由此不难预料中国乡村地区的发展可谓是任重道远,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仍需要很长时间。随着乡村振兴发展国家战略的颁布实施,中国城乡二元关系天平将逐步回归平衡状态,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群策群力,共同扶持乡村地区的再次崛起。
2、新一轮村庄规划——基于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缘起与内涵
从城乡空间规划层面而言,乡村地区的规划不可谓不多,从 2004 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后来的农村土地整治,再到后面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几轮规划周期为城镇建设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新时期基于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出台再次将乡村地区捧上了历史舞台,新一轮规划的宗旨是立足于多规合一思想下,统筹协调村域空间矛盾,高效解决村域点状供地需求,科学划定村域三生空间,为村庄未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和粮食安全底线控制思想,保护好村域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区别于以往历轮村庄规划,本轮规划更加侧重于村域范围内国土空间资源的协调统筹,是村庄未来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纲领性规划。
3、编制经验与感想——诗与远方和财米油盐
笔者主持编制过历轮村庄规划,包括当前新一轮的基于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总体而言,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感触颇多,可谓是诗与远方和财米油盐的综合混叠,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有很多方面值得深思,乡村地区振兴发展任重道远。
3.1诗与远方——乡村振兴国家战略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乡村地区的振兴发展已成为国家高度关注的重点之一,已然成为国家级发展战略。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 年)》,明确了乡村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相关制度谋划,为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规划依据和工作基础。2020 年是中国农村地区精准脱贫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功成之年,中国乡村地区未来发展势必将大有作为,农村的诗与远方正随着时代的步伐缓缓走来。
3.2城镇化进程仍在持续
乡村地区发展的总体方向是明确的、光明的,但不容逃避的是现阶段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主基调仍是城镇化,在一定时间段内城镇化进程仍将持续。不难想象中国乡村地区仍需在一定时间内作为城镇发展的资源输出源头,包括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但可以做出判断的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城乡二元关系将逐步得到缓解与改善,乡村地区已然作为城镇休闲与旅游功能的补充,地位与价值正越发凸显。
3.3乡村地区发展的关键要素
提及乡村地区的发展,所涉及的要素是多样的,诸如乡村土地资源如何高效利用,生态空间如何得到有力保护,村庄建设用地如何协同布局,以及乡村产业如何策划和落地等。笔者认为,当前乡村地区的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是社会资本的引入,只有资本融入才能激发乡村各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科学发展。当前中国乡村的造血功能基本丧失,需要进行一段时间内的输血过程,带动城乡之间血液循环,逐步实现乡村自身造血功能,这也是当前中国乡村地区发展所遇到的普适性难题。
3.4乡村地区发展的驱动力
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城镇经济规模的增长和城市人均收入水平的整体上升,社会资本愈发得到充实,同时显现出的资本活跃度逐步提升。另外当前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大,乡村游、自驾游等短期旅游方式已成为热门,而乡村地区作为承载城镇消费需求的主要应力面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在乡村地区无缝衔接市场需求的制度保障方面仍表现出准备不足现象,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指标缺乏机制保障、集体土地流转成本过高、闲置宅基地低效利用以及集体经营性土地融入市场试点推进受限等。换言之,乡村地区发展的驱动力就是保障乡村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只有明确了相关激励乡村地区发展的政策制度,社会资本才可能真正走向乡村,乡村地区的发展才真正成为可能。
4、小结与建议
笔者认为本轮村庄规划需改变以往惯性思维,应将关注视角从过往的村庄土地指标整合转移至村庄全域全要素统筹布局和产业发展落地等实质性议题上来,为村庄未来发展做到国土空间控制和预留,同时需协调村民、村委、政府以及社会资本之间利益关系,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地方政府需结合实际酌情制定本地乡村地区振兴发展方面的相关制度规定和办法,提升村委和村民对于乡村振兴发展的积极性和关注度,在保障多方利益前提下,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融入乡村地区建设发展,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自身模式、方法和运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