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文本 多元体验 歌之有情——摭谈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体验的建构

发表时间:2021/3/1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1年2月   作者:王艳萍
[导读] 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视角下,运用前言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教学案例,从表演生成体验、联想撬动体验、律动感受体验、比对深化体验、创享升华体验等五个层面阐述了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体验的建构,涵养内在精神,夯实歌唱基础,综合提高学生歌唱及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义乌市春华小学   王艳萍

【摘要】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视角下,运用前言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教学案例,从表演生成体验、联想撬动体验、律动感受体验、比对深化体验、创享升华体验等五个层面阐述了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体验的建构,涵养内在精神,夯实歌唱基础,综合提高学生歌唱及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          歌唱教学          体验建构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是儿童主体的想象、实践、移情、感悟、神思等多种活动的碰撞、激活,,体现了核心素养视角下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占据了重要地位,课标中的目标是: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有表情”不仅仅是面部外在的表情,更多的是内心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在歌唱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歌曲的意境,紧抓音乐要素,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构建多层次的体验,才能实现学生对歌曲深层次的理解,准确把握风格,真正做到歌之有情。
        一、表演,在变换角色中生成体验  
        自我展示和表演是儿童的天性。歌表演即是边唱边演,将无形的歌声和无声的表演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用歌声和动作来传情达意,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良好途径,更能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通过老师步步深入的引导,学生变换角色,激发多重感官的参与,对歌曲的体验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从而有效达成了歌唱教学的目标。
        二、联想,在激活想象中撬动体验
        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感情地吟诵歌词,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可让学生随着文字进入想象的空间。细细揣摩旋律的发展和变化,词曲完美结合,则能更深层次地体会作曲家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研读旋律和歌词,词、曲、景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无限的想象中撬动体验,在如歌的旋律中展开翅膀,以歌传情。
        三、律动,在联动感官中感受体验 
        20世纪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了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这种体态律动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在歌唱教学中,充分运用律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体验,激起歌唱的欲望。
        第四册第三课《打花巴掌》是一首游戏儿歌,曲中出现了四次采花,可以根据音高、节奏等变化设计四个不同“采”的动作,帮助学生建立音乐形象和生活形象的关联。在全曲最高音“5”模仿采摘高处枝头的花;最低音“6”处弯腰采摘低矮处的花;在附点八分音符“2.2”之处伸出手采摘远处的花,以感受音符时值的变长;在前十六分音符“665”之处做轻巧、富有弹性地采摘动作,以体会节奏稍紧凑的音乐感觉。通过四个有趣的采摘动作,将音准、节奏等难点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巧妙地解决,学生体验更深刻,演唱也更准确。
        通过律动等活动方式来表现歌曲有关力度、速度、音高、和声等音乐要素,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艺术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歌中之情。



        四、比对,在求异实践中深化体验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音乐要素的某些共同特征,了解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等等,从而促进多种音乐能力的发展。作曲家创作歌曲时经常采用对比的变化手法,歌唱时根据歌曲的特征,在求异实践中深化体验,将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涵,从而更有感情地歌唱。
        通过对比,从歌词看,前者点出了回声是神秘的、可爱的,而后者则是点明了“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从谱面上看,后者多了两个小节,旋律是上行的,最后的渐慢处理则更有结束感,再一次抒发了歌曲的主旨情感。学生通过比对,充分体验到主题歌词尾声出现时情绪更强烈,力度更强,情感更充沛。
        五、创享,在实践应用中升华体验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分为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能够将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创造既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享受,创享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第四册第三课二年级《飞呀飞》一单元中学到了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不同音符组成的节奏型,如上图。学生在练习之后,感受到了不同的节奏型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是紧密型的,可以表现紧张或活泼的音乐情绪;而二分音符是舒展型的,可以表现稍自由、抒情地音乐情绪;而四分音符则可以表现不紧不慢的音乐情绪。学会演唱《小蜜蜂》后,为了让歌曲更富有变化,老师这样引导:蜜蜂家族就像人类一样,有很多不同的性格特征,采蜜时工作节奏也会不一样,学生纷纷回答:有些快快地采,有些优雅地采,有些采采停停,还有些会调皮捣蛋……老师再问:你们猜和音乐中的节奏有什么联系呢?围绕第一句歌谱变一变。经过讨论,学生们创出了很多的变奏曲。
        通过简单的变奏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各种节奏型,并能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各种蜜蜂的音乐形象表现得淋漓至尽,并将这些贴近生活的音乐形象通过歌声表达出来,更是感受到了歌唱的美好,创享的快乐。
        每一堂音乐课、每一首好的歌(乐)曲作品,对学生来说都是独特的体验。本文中提到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和贯通的。如果把“体验的方法体系”看作“术“,把“体验与提高核心素养的本质联系”看作“道”,那么只有把整体视野看得深远,得了“道”,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术”,这才是核心素养视角下音乐教育研究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2013版音乐课程标准
2.《例谈小学生音乐经验的建构》       中国音乐教育    余欢         265期
3.《体验式阅读:走出低段教学的困顿》 语文教学通讯    周一贯        第2期
4.《表演与审美感受性》               中国音乐教育    贝内特 . 雷默  260期
5.《音乐及其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    莫蕴慧        25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