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
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水利工程较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成水库10万多座,占地900万、60万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些水利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这些水利工程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一些河流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生物链,甚至引发了一些河流次生生态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流域生态环境与生态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申城效应;生态调控;研究
1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现状
1.1负面效应
从生态效应的正效应角度看,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陆地和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在一些动物濒临灭绝的地区,基本没有动植物生存,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但水库加固后,蓄水能力增强,生态环境逐步恢复。近年来,这些地方也出现了许多物种的到来,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分布密度的增加,这是水利工程建设最有效的意义。此外,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建设人工湖为人们创造了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随着这些自然风景区的建设,游客数量大幅增加,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也获得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1.2负面影响
扩散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一般位于长江、黄河等七大水系的支流沿线。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快,用电量不断增加,全流域发展形势更加明显。因此,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并已开始由过去的支流逐渐向干流扩散。甚至一些河流开始呈现出阶段性发展,致使上、中、下游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黄河流域已有10多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成功建成,往往导致黄河干流自断流,严重时断流时间达200多天。
1.3南方和北方的流域生态系统破坏程度各不相同
当流域径流利用率超过20%时,水体生态环境将受到较大影响。如果利用率超过50%,生态环境将受到很大影响。根据多年来《中国水资源公报》的计算结果,北方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60%,南方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20%。北海河流域100%发达。长江、珠江、西南江、东南江流域发展水平保持在20%左右。由于受北方降雨、河流流量和蒸发程度的限制,水资源利用率逐渐下降,使水资源得到了持续、高度的开发利用,北方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水利工程的发展与生态效应
2.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负面的效应扩大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30米以上的大坝数量不断增加。据有关统计,1973年,我国30米以上的大坝有一千六百多座,其中百米以上的有十四座。到1988年,30米以上的大坝有三千七百多座,其中100米以上的大坝有40多座,分别占世界的41%和7%。到2008年已建成30多米,其中在建大坝5000多座,其中100多米的大坝140多座。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河水利水电资源的开发,开发强度、开发范围不断加大,特别是向高坝、大型水库方向发展。坝高越高,蓄积量越大,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越大,坝高越高,对流域水生屏障的影响越突出,影响扩大。
2.2水利工程对流域内外负面效应蔓延化
我国的建设大多位于长江、黄河等七大水系的支流上,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电力需求的增加,整个流域的发展越来越强。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正从支流向干流扩散。甚至部分河流梯级开发,造成了上、中游、下游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如黄河流域水利发展已完成十余项大型重点工程,导致黄河干流不时断流,严重达近200天,直接危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
2.3流域生态系统破坏程度南北有异,北方胜于南方
当流域径流利用率超过20%时,将对水生态产生重大影响,超过50%的时间将产生严重影响。据《中国水资源公报》历年数据显示,我国北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近60%,南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20%。北部的海河流域甚至比100%还要发达。南方长江、珠江、西南江、东南江的开发程度在20%左右。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不断下降,甚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居高不下,已经威胁到河流生态系统的安全。
3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的现状
3.1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的特点
(1)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和进步,水利工程生态调节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应急手段和常规手段应对自然或生态灾害的作业;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流域,如珠江、黄河等流域也逐步向制度化调度发展。(2) 生态调控的重点应放在水质、流域结构的改善和河岸湿地的恢复上,涉及水库水体、河流水体和河口水体。由于行政手段的人为干预较多,涉及相关利益和相关问题,水域调度的常规化、制度化趋势仍不明显。(3) 掌握汛期水量,注重水资源与生态调节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水库动态跟踪技术、水文预报与调度技术、洪水控制技术等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3.2我国水利工程生态整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整治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生态修复的效果已经显现,但在生态整治方面,与生态文明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水利工程开展的生态运行大多仍以提高单体水质和防止洪水影响为目的,对于流域生态系统的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生物物种的生态调度实践较少。二是在生态调控过程中,还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在生态调控过程中,提高生态效应是生态调控的基础。三是生态调度监测技术、网络技术和决策系统有待完善。
3.3水利工程生态调节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我国的流域管理体制仍然是传统的流域统一管理与地方行政区域相结合,目前还没有建立水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水权的划分,特别是在生态领域,目前还不清楚。在已经实施的生态规制中,主要是行政手段、多部门、多区域、多行业的协调,使利益关系复杂化。总之,流域管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生态调控的发展。
4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效益的措施
4.1人与自然共存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必须作为建设环境的支撑,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对自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宏观层面分析,在自然发展变化过程中,地壳变化等自然现象时有发生,并不是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但一些可预见的自然环境变化或相对的微观变化仍然可以做出积极的反应和措施。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人与自然才能实现更加和谐健康的发展。其中,水利工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它可以改善水环境,在供水、灌溉、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越来越强自然界的变化越来越大。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更好发展,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干预,避免对生态的破坏和影响,这就要求水利工程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处理好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利事业的良好发展。
4.2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对开发计划进行有效制定
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发展规划,必须以合理科学的水资源规划为基础,进一步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谐发展。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在生态环境问题少、耕地淹没少的领域全面发展。一些开发项目可能会被放弃,这些地区已经被农田淹没,并被严重殖民。此外,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确保发展效果和水平得到提升。
5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与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又能破坏生态环境。施工单位和职工必须不断加强科学规范的水利工程施工活动,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魏娜. 基于复杂水资源系统的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5.
[2]安乐生.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水盐特征及其生态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齐悦. 大型水库生态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
[4]鲁春霞,刘铭,曹学章,唐笑飞.中国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与生态调度研究[J].资源科学,2011,33(08):1418-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