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趣味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1/1/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9期   作者: 付文红
[导读] 小学数学的学习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童真童趣。

        付文红
        小金县美兴小学,四川 阿坝州  624200
        摘要:小学数学的学习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童真童趣。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教学的生活元素和趣味化信息,增添小学生的学习乐趣。具体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景,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趣味化;最后教师要采用有趣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要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要强化数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情绪化十分严重,遇到稍微复杂点的知识就会退缩,遇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知识就听不进去,这样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创新,采用趣味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情景的趣味化创设
        学习兴趣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学习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创设趣味化的学习环境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很难长时间集中精神去听课,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情况,努力创设教学情景。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托,缺乏浓厚的教学情景创设,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情景的创设一方面需要教师努力挖掘教材资源,体会教材编写用意,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学创新,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
        首先教师可以努力挖掘教材资源,强化教材的感染作用。例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景。这一章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数数字,认识数字的大小,学习数字的顺序。教材中展示了学生数花生的案例,为了让案例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动态的数数字过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群小鸡,每个小鸡头顶一个数字,让学生去数小鸡的个数。这就增添了小学生学习数字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其次是教师要重视教学创新,设计趣味化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不明白分数的大小和含义,也不知道分数使用的场合,教师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中分数的定义进行讲解,则学生只能去死记硬背,不能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母猪分饼”的教学案例,母猪得到了一张大饼,它有三只小猪,如何分配才能让每只小猪吃一样多的饼。这种案例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加深了学生的学习理解。
        2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创建
        教学内容是数学学习的核心,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依据。由于学科性质的原因,数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利于学生的课堂理解。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掌握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将抽象的教学理论转化为形象的教学画面,提升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创建有两个途径,其一是将生活化元素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其二是设计有趣的教学探究活动,提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首先是结合现实生活,拉近教学与现实的距离。例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分类》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明白分类的逻辑。教材当中的案例主要是介绍了房间内物品的分类,按照衣服和玩具的性质进行了分类。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给学生展示全新的分类对象,可以是超市物品的分类,如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蔬菜水果、饮料等;也可以给学生展示书店的分类,如幼儿图书、历史书籍、小说、科普书籍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分类的内部逻辑,让分类有迹可循。
        其次是设计有趣的教学探究活动。小学数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既有较为简单的浏览内容,也有较为困难的重点内容。面对困难问题时就需要学生通过探讨来进行解决,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互动,提升学生视野,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图形》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去讨论各个形状物体具有的特征,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3教学方式的趣味化创设
        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发散性思维,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是唯一的,问题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创设趣味的教学方式。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思考结果,教师要采用良好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用其他方法尝试性的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计划制定当中,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首先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加与减》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知识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加减法计算能力,想要检验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案例。教师向学生展示四个数字13、7、6、20,然后让学生利用加减法符号判断这四个数字的关系,即这四个数字可以写出多少加减法公式。相比较简单直接的展示加减法规则,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考察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其次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学习活动。例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参与性。不同的角度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物体,想要让学生理解到这一点,既要让学生进行实践观察,也有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空间性。教材当中的学习案例都是固定的,缺乏动态性,学生的学习设计具有创新性。如某学生说可以让几个学生围成一个圆圈,然后教师提供动态道具,让道具在圆圈中随机进行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道具的不同画面。
        结论
        总之,趣味化教学是吸引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趣味化教学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其一是教学情景的趣味化创设,利用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是教学内容的趣味化创建,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其三是教学方式的趣味化创设,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培养思维的发散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提高知识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张丽芳.趣味化  生活化  深度化——小学数学教材解读三诀[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3):72-74.
        
        [2]邱海余,丁洪娥.构建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方案分析[J].才智,2020(05):208.
        
        [3]侯新梅.浅谈小学数学的趣味化教学[J].中外企业家,2019(22):1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