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述
452427199309132510 广西 贺州 542699
摘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省份已实现初步城镇化,经济有所初步发展的中小城市居多。作为大城市和乡镇之间的缓冲带,中小城市吸收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却没有形成有代表性的完整产业,面临着供房紧张、基建落后和产业难以升级的困境。除此之外,近年来房价被哄抬,导致很多地方的建设成本激增,新的规划方案很难落实。目前全国并没有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影响了中小城市发展规划的效率和可行度。城乡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让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步发展,减小地域间发展水平的差距,提高中小城市市民的生活幸福感。要想让城乡地区全面发展,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规划和管理,以综合的视角、长远的眼光实现城乡发展的效率和利益最大化。本文就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优化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优化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脚步加快,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平衡和社会的稳定。国家和社会意识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严重性,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城乡规划管理,统筹城乡资源,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将城市与农村结合起来,强化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促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1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开展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对城乡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能提升空间分配的科学合理性,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尤其是在城乡格局的协调方面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能加速城乡融合的速度,提高城乡资料配置的合理性,优化城乡的产业结构,实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根本目标。
2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中小城市与一线大城市相比相对特殊,在城乡规划管理上应该区别对待。中小城市数量众多、人口多、面积大,因此其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更加复杂。除此之外,中小城市无法和一线城市一样投入大量的资源,因此发展规划会面临更大的阻力,其方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根据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的新划分标准,市区人口在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人口在50万到100万的为中型城市。截至2019年底,我国中小城市的数量已达2160个,除了县级市和人口较多的县中心城镇,在全国256个有建制的地级市中,56%为中心型城市。但报告同时也指出,我国现在的中小型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2019—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由36.2%提升至46.6%,但中小城市的城镇化率仅为30.1%。目前,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编制与审批、实施、监督。由各级政府负责编制城镇的规划,然后上级政府进行审批,在审批通过、发放相关许可证之后方可实施规划方案,同时由相关部门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3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的优化策略
3.1利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引导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先进的规划理念是实现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与关键。在充分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与目标的基础上,及时引进先进的理念,重视生态环境方面的规划与实施,为城市生态平衡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例如,应用区域绿地的新理念,提升城乡环境与地方文化特色的融合性,通过设置区域绿色空间,实现长久的生态保护效果。
3.2加强中小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度
只有保证管理过程的信息开放程度,才能让大众参与到管理工作的监督中,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主动地公开管理过程中的细节信息,并进行宣传,鼓励人民群众在其门户网站或其他途径了解规划管理的工作。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管理部门应该重视听取,对言之有理的建议应该予以采纳,顺从民意。
具体的方法可以参考其他单位的政务公开网站,将城乡规划信息在不同媒体上进行公开,并建立反馈系统,同时定期组织对群众反馈意见的研究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网站上设立评价系统,让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得到大众的评价,并设立相关的奖惩制度,有利于对管理部门内部的激励。
3.3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考核监督机制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首先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要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以及重点,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科技创业、创新平台、开放合作等科技创新创业的促进政策;二是要以政府为主导,落实帮扶政策,增强创业、创新的源动力;其次要健全考核监督机制,针对城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环境污染等加以干预和整治,如动员畜牧养殖、农业生产等技术力量进乡村,对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以及畜牧业养殖技术的指导,切实提高广大农村的环境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生产理念和技术。与此同时,也要加大投入改善和扩建基础设施;三是要发挥公众的舆论与监督作用,拓宽与企业、村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推动整体建设,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效率和水平。
3.4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管理系统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平台。首先,应该加大对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建立一个公开、高效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职责细化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其次,还应对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对新的管理系统有足够的了解并能熟练地基于平台开展工作。
3.5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监督控制力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监测技术的发展,为城乡规划管理的动态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当前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对于土地的需求难以满足,农村土地规划工作又十分混乱,监督机制不健全,容易产生乱占耕地的现象,因此需要加强相关监测。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应该运用RS和GIS等先进技术,通过对土地的地图化、可视化的空间分析,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监督控制力度,保证规划有序执行,杜绝违规建设行为。
3.6因地制宜的开展城乡规划建设
因地制宜,是城乡规划建设的主要原则之一,同时也是应对城乡规划建设问题的重要措施。为此,在开展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时,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城乡规划建设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考量,严谨不切实际的对其他地区的规划建设方案进行按部就班的应用。而是在充分结合当地特色与现状的基础上对各类自然条件与用地类型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提升规划建设方案的整体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城市的发展是国家“十二五”计划的重点,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预测,2030年我国的城镇率将达到65%左右。因此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应该进行优化,抓住时代的机遇,改善城镇布局,引进承接不同产业,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城镇化率虚高,实现中小城市的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山杉.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优化策略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16):249.
[2]姚文峰,王静.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优化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8(14):274.
[3]周晓曼.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8.
[4]刘春阳.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30):230.
[5]刘兴璐.浅谈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现状及问题对策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9(24):63.
[6]沙宝峰.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民营科技,2018(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