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9期   作者:张锋
[导读]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只有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张锋
        湖北华信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湖北黄石市 435000
        摘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只有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才能实现预期施工目的、确保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符合施工要求。因此,建筑企业与相关工作人员应深入了解各项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严格控制各环节施工质量,明确技术标准与相关衡量标准,积极预防与解决混凝土裂缝等质量通病,不断提高混凝土施工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1混凝土质量在建筑工程中的相关要求
        在开展建筑工程的时候,需要结合具体的施工计划与施工地点的气候和地质情况,研究混凝土的选择与使用准则,使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都能够得到满足。因此,在进行标准制定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行施工的时候,混凝土的的混合与搅拌最好使用饮用水,且水质的每一项指标,比如pH值、各种离子含量与碱含量等都要进行检查,使其在标准之内。第二,要结合具体施工特点和施工环境,选择最适合的混凝土种类。在保证使用质量的前提下,也要节约购买成本。第三,需要严格要求骨料的质量,质量比较好的砂石骨料才可以制作出高质量的混凝土,这一点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需要进行认真的检查。
2混凝土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
        2.1裂缝
        裂缝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质量问题,不管是大裂缝还是小裂缝,出现了之后都会给工程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并且裂缝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会导致更多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产生巨大的损失。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出现时,混凝土内部结构性能会下降,整体承载力也会降低,缩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满足工程施工要求,从而减少裂缝。
        2.2露筋
        在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露筋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质量问题。混凝土结构包括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和钢筋的结合可以保证建筑具有良好的强度,混凝土也具有更好的黏结性,提升整体的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钢筋外露会影响混凝土的完整性,对混凝土造成损害,从而给建筑工程带来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要使用具有高黏度的混凝土,将混凝土和钢筋混合,保证两者的充分接触,从而有效避免露筋,如果混凝土的黏合度较差,则难以覆盖住混凝土,从而出现露筋等质量问题。
        2.3麻面
        在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表面经常会出现缺浆、麻面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整体质量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却给建筑物的美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麻面的出现主要是混凝土的调配不达标、混凝土模板表面不够光滑等,在施工过程中要重视混凝土的使用,减少麻面现象,保证建筑物的外观不会受到太多因影响。
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3.1混凝土制备技术
        (1)配比技术。在混凝土配合比方案制订环节,应以工程施工要求、相关施工规范为基准,各类搅拌原材料施工采购价格与用量为主要依据,合理制订配合比方案,既要确保所制备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质量符合工程施工要求,并将材料采购成本及混凝土施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应将各类搅拌原材料的用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如将拌和水用量误差控制在±1%以内、骨料用量误差控制在±2%以内、水泥与外加剂用量误差在±1%以内。此外,企业可选择组织开展小规模混凝土试生产作业,根据试验结果,不断对配合比方案进行优化调整。
        (2)拌和技术。根据实际施工情况,选择恰当的混凝土搅拌方式,常见搅拌方式分为自落式、强制式。在所制备混凝土为低流动性混凝土,如轻骨料混凝土或干硬性混凝土时,应优先采用强制式搅拌法。此外,根据气候条件,合理设定混凝土拌和作业时间。

如在冬期施工中,应将混凝土拌和时间控制在3min以内。而在常规施工情况下,将混凝土拌和时间控制在2min以内即可。
        3.2浇筑技术
        在混凝土浇筑技术应用中,提前对所制备混凝土的坍落度进行检测,重点检查混凝土是否存在离析、泌水现象,在必要情况下,重复开展混凝土搅拌作业;将搅拌机漏斗与料斗的间隔距离控制在2m以内;将混凝土垂直浇筑高度控制在3m以内。
        在施工准备阶段,提前向底部填充适量的水泥砂浆,根据施工情况,合理设定混凝土填筑厚度。将混凝土浇筑高度数值作为主要依据,对混凝土坍落度及水灰比加以适当调整;提前对所安装模板、钢板支撑结构、预埋件的位置及数量进行检查,开展清理作业,并对模板缝隙进行封堵。待准备工作完成后,即可开展混凝土浇筑、振捣作业,严格控制浇筑速度与混凝土浇筑量;在振捣环节,保持振捣棒与模板内壁、预埋件之间的安全距离,遵循“快插慢拔”施工原则,待混凝土表面泛浆,即可完成振捣作业。开展实时观测作业,重点监测模板与支撑支架的变化情况,在出现模板偏移、倾斜等问题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并在必要情况下停止浇筑作业;在采用分层浇筑施工方式时,应在上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后一层混凝土浇筑作业,以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与结构整体性,减少施工缝;同时开展梁、板混凝土浇筑作业,如梁构件高度超过1m,可选择单独进行浇筑。
        3.3振捣技术
        在混凝土振捣环节,应结合实际施工情况选择适当的振捣技术。如在采用插入式振捣方式时,使振捣移动最大间隔距离设定为振捣半径150%左右。将振捣器与模板、预埋件之间保持50%振捣半径的安全间隔距离,禁止振捣器与模板板面及预埋件直接接触。
        针对轻骨料混凝土,将实际移动最大间距控制在振捣半径以内。施工人员可选择将已完成混凝土振捣部位边缘处作为一次振捣启动起点,开展混凝土表面振捣作业;根据混凝土振捣质量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振捣作业时长。如出现超时振捣问题,将对混凝土均匀性与结构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并引发混凝土离析现象的出现;在配置附着式振捣器时,施工人员应提前开展试验检测作业,合理设定振捣间距;在混凝土下沉变慢、表面无气泡时,即可完成振捣作业。
        3.4养护技术
        在混凝土振捣作业结束后,及时进行混凝土养护作业,人为营造适当温度与湿度条件的养护环境,确保所浇筑混凝土保持预计加速度或正常速度凝结硬化,充分发挥水泥水化作用。常用混凝土养护技术分为自然养护技术与蒸汽养护技术。应用自然养护技术时,结合实际施工情况,组合采取浇水、喷淋洒水、带模包裹、覆盖洒水等技术措施,保持混凝土表面潮湿及模板接缝处的潮湿性。同时,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24~48h后,可选择略微松开模板、持续开展洒水养护作业,直至混凝土达到规定龄期。
        应用蒸汽养护技术时,养护步骤可分为静停、升温、恒温及降温。在静停环节,将混凝土周边环境温度控制在5℃以上。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结束4~6h,且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升温;在升温环节,将升温速度控制在10℃/h;在恒温环节,将混凝土内部温度控制在60℃左右即可。对具体温度的设定,应视构件脱模强度、周边环境条件与混凝土配合比情况而定;在降温环节,将混凝土降温速度控制在10℃/h内。
结束语
        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的关键施工环节,也是工程整体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混凝土施工过程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在工程施工中,诸多混凝土施工问题有待解决完善。因此,为建设优质建筑工程、不断提升混凝土施工水平,从技术角度着手,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各项施工处理关键技术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超.浅谈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J].中国住宅设施,2019(12):103-104.
[2]张明龙.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探究[J].江西建材,2019(12):193-194.
[3]田润.浅谈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J].地产,2019(24):62.
[4]王金龙.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J].门窗,2019(23):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