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9期   作者:赖彦博1 李仲科2
[导读] 目前,水资源日益稀缺,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

        赖彦博1  李仲科2
        1杭州大地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2浙江中洋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省湖州市 313000
        摘要:目前,水资源日益稀缺,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因此,如何开展水利灌溉与节水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农业水利灌溉的四种模式,即喷灌技术、滴灌技术、渠灌技术和微灌技术,并提出了几项节水技术措施,旨在为农村水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模式;节水;技术措施
1 前言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质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有着巨大的需求,要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必须充分重视农田灌溉的节水工作,这也是相关农田水利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改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合理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灌溉的效果和质量,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用水量,有效地提高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将大大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
2 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及应用
2.1渠道灌溉
        渠道灌溉是指当前最为常用的农业水利灌溉模式,通过在农田边缘开挖一个主要的输水通道,将附近的水库或河流中的水资源引入农田,从而起到灌溉的作用。渠道灌溉的节水技术,主要是通过渠道高度、深度的把控,以及渠道壁防渗漏措施等,有一定程度上减少水资源在流动过程中的浪费。例如,有的水渠采用混凝土水泥为基,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渗透到土壤中;有的水渠在渠道上方安置顶盖,从而减少日照所造成的水资源蒸发。但总体来说,渠道灌溉的节水技术只能部分地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并不能真正解决节水问题,尤其是在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并没有很好的应对策略。
2.2喷灌技术
        喷灌灌溉的方法,主要是对灌溉的末端进行的改造,水流到达农田里不再是通过渠道渗透到农作物下方的土壤里,而是借助水泵的压力,将水流进行匀速喷出,使水流被喷洒到农作物的上方,然后再进入到土壤中。喷灌技术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和效果,灌溉的水量对于家作物来说也相对比较均匀,是一种十分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然而,与渠道灌溉相比,喷灌技术的缺点也非常地明显,那就是前期的投资较大,农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相应的设备。虽然喷灌技术也有投资相对低廉的移动喷灌设备,但其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需要农民手动操作才能够完成喷灌任务,通常只适用于小范围的农业生产,对于大面积的农业耕作起不到多少作用。
2.3微灌技术
        1)灌水装备的应用,在微灌技术中,灌水器是核心部件,按照不同作物的需求,通过铺设管道和孔口大小将水流变成滴状或细流状,输送到农作物的根部土壤中。灌水器的使用会一定程度影响实际灌水操作和灌水质量,因此选用的灌水器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还有一种微喷带是在毛管上分布一些有规律的出水小孔,所使用的压力一般达到50~150Pa,流量2~10L·h-1,经过压力释放,呈现微型水滴散落在地面上,呈抛物线状。2)微灌技术的应用,微灌的应用需要根据使用的产品、种植模式等方面选择,例如盆栽、行栽等。喷头能够根据间距调节毛管,和设备连接后将水分输送给农作物,喷头的使用寿命最长,在节水能力、均匀度和喷洒湿度等方面的效果较好。对于密植种植作物,一般使用微喷头,洒出细小水滴状或者雾状,喷洒效果较好,但安装较繁琐。


2.4滴灌技术
        滴灌技术主要应用于水资源较为稀缺的地区,因为滴灌技术对水量要求小,操作也比较简单。与此同时,滴灌技术能够有效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将水直接运输到植物根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浪费现象。相比于大水漫灌的灌溉模式,滴灌模式对土壤结构的破坏较少,此外可以结合肥料使用,能够有效提高肥效,是一种节水的灌溉模式,但是对农作物的高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只适合于较为低矮的作物,并不能大面积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农业水利灌溉的节水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灌溉规范体系
        目前农业灌溉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农民会依旧采用传统的灌溉模式,要实现灌溉节水,就需要政府完善灌溉规范体系,增加技术支持与资金投资,建立更多水利灌溉工程,实现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2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推进高效节水工作的全面开展
        对于农田水利灌区而言,地面水利用主要有两部分,即区内的拦蓄以及区外的引水,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可供水资源情况以及供用水规律。农业灌溉规划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总体规划的重要规划之一,必须降低能耗,节约成本,方便管理,提高运行保证率,做到农业灌溉最佳设计选型配套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田要确定灌区规模,建立适应现有河网水系。第二,灌区规模需符合客观实际和适应形势,建立起现阶段最佳农业灌溉模式。就灌区的地下潜水层来说,如同调节水库一样,补给量来自于降雨、渠道以及排水沟渗漏。区外地下水对其进行侧向补给,而区内的地下水则对其进行越层补给、人工回灌;水库的消耗,则主要是指自然蒸发以及开采和出流。上述两种水源一进一出,实现统一调度,比如采用区域均衡方法对其进行均衡分析;在合理开采布局的基础上,来确定开采强度,或者根据补给形式、开采强度等因素,来具体确定区域内的合理开采规划,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以冲积平原为例,当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或者外引水源的可靠性相对较低时,必须发展井灌,采取以井补渠的方式;如果地下水超采较为严重,则需减少用水,并且对上游引水进行统一控制,修建蓄水工程,并且利用河流水源回灌地下水。即便在一个灌区范围内,地下水、地面水的动态规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上游,井、渠结合,渠是主要的部分;下游,井、渠结合,井是主要的部分。
3.3因地制宜的宣传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因而在进行农田灌溉上应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方式,采用与节水理念相符合的灌溉技术,以此促进农业水利灌溉模式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农户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大宣传节水农业,让其能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的节水措施,从而更好地优化各个地区的农作物结构,实现农田灌溉用水量最优化。在这个阶段中,就需要农田水利管理者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灌溉方案的编制,从而提高灌溉方案的适用性,将节水灌溉技术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而对于水资源尤为缺乏的地带,则应选用生长需水量较小的农作物,以此更好地实现需水量与水资源之间的匹配度,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从而提高生态平衡。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农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因此,一定要紧随时代发展的进程,让水利灌溉在农业建设当中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要想提高农业水利灌溉模式的高效性,相关部门就要对其加以高度的重视,针对水利灌溉和节水技术,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要给予其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以此使我国农村水利灌溉事业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颖宇.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46(12):121-123.
[2]张海涛.农业水利工程的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及其措施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3):93-94.
[3]姚鹏飞.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及实施要点[J].乡村科技,2020(6):125-126.
[4]王鹏.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与实施要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16):101-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