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奇
国网浙江电力有限公司衢州供电公司 浙江 衢州 324000
摘 要:科技发展的红利逐渐进入到普通居民家庭,电器用具的增加导致对电力的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在传统的运行检修管理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的情况下,智能化在电网中的运用为运行检修一体化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但是在具体的建设中,依旧存在管理模式缺陷明显、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高和责任划分不明确等问题。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注重对于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建立信息化的数据库,完善责任划分、人员培训在内的管理体系等。
关键词: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问题;对策
前言
在国民经济飞跃式发展的如今,居民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也享受着科技革命尤其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基于此,居民对于电器产品的使用和依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状态。一方面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运行必须更加稳定安全,电力检修必须更加及时精确,电力的运行和检修部门所面临的形势越发严峻,因此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电力运行和检修的管理水平。在实际的运用和测试中,运行和检修一体化管理模式以其良好的效用逐渐成为众多电力企业的选择。
1、实现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之实现
1.1输电线路传统运行检修方式弊端明显
在传统的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中,运行和检修处于较为分散的组织结构中,在尊重双方工作独立性的同时,也因为缺乏交流合作,导致输电线路在运行中尤其是在出现相关运行故障之时,无法进行精确高效的检修,检修人员因检修的局限不得不导致大面积不必要停电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供电的稳定。同时,传统的运行检修制度制定时间较早,相关的检修人员更多地还是依靠自身具备的经验进行日常的运维检修,其关注的重点也往往局限于传统的线路端口以及变电器相关装置等,对于非常规的电力设备,比如变压器等设备的运行状态、新增的智能化设备以及以前常常被忽略掉的检修点等,日常的检修力度不够,造成设备安全隐患的积压。而且完全借助人力经验进行日常运维检修,容易造成检修人员不足,相关的物资消耗大,检修时间不固定等问题。在电力改革不断推进的几天,输电线路运行压力增大,同时新的电力设备已经在更广的范围得到运用,因此传统的运行检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电力需求。
1.2 运行检修一体化技术支撑逐渐成熟
在一次次的电网升级中,新型设备和先进技术不断运用到输电线路中,在对传统的运行和检修模式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为新的运行检修一体化模式的提供了条件。在电力改革的不断推进下,输电线路从导线到变电站等,实现了设施设备的更新升级,并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运用,输电线路相关的监测系统、信息处理系统、通讯系统等逐渐成熟,在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中,人工所起的作用逐渐削弱,智能化的监测和信息处理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对于输电线路运行状况的监测越发全面,对于故障的定位越发快速精确,对于故障的排除越发具有针对性,可以将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纳入到同一智能管理终端中去,为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形成创造了极为便利的科技条件。
2、现今一体化管理中问题依旧
在新的电力科技的推动下,在新的电力行业的环境下,众多电力企业积极进行相关管理的改革,努力促进运行和检修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形成。但是因为其出于初级阶段,依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2.1 分区责任制度不明确
电力系统尤其是输电线路,是极为庞大和复杂的项目,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对于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都是采取分区承包的方式,随着运行检修一体化模式的不断建立,相关的责任壁垒并没有被打破,由此导致不同的承包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的大范围联合。同时,在不同区域的交界处,尤其是人口较为稀少的地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并不能完全发挥其效用,边界责任划分不清晰导致不同的管理区域都忽视了对其的管理,以至于出现责任真空地区,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居民的正常用电。
2.2 新型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在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的过程中,部分电力企业存在管理制度脱节的问题,比如即便是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分开,运行部门并不知道电力设备的具体运行状态,检修部门在检修时也没考虑到电力停电时间和停电范围等问题,两者依旧不能完美融合。此外,一体化管理模式中,智能化必将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部分电力企业依旧以人力经验管理为主,采用传统的甚至是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导致一体化管理效率地下等问题。
2.3 相关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足
在新的管理模式建立的过程中,并没有咋大范围内更换相应的电力运行检修的技术人员,由此导致技术人员面对新的电力设备和新的电力技术以及新的电力故障之时,相应的专业知识不足,对新技术和新设备不熟悉,对新的检修技术不熟悉,由此导致电力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容易造成更大的损失。从大范围内来看,电力运行检修技术人员在信息技术等方面存在不足。其综合素养还不能完全支撑起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3、建立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模式之具体对策
3.1 推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健全
在输电线路的改革中,推动运行检修一体化模式的实现,必须建立健全新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首先要引进新的管理理念,重视对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搭建,重视管理的创新发展。其次要有完善的评估体系,对于整体输电线路及其相关的电力设备及时进行动、静态评估,确保其运行的安全稳定。再次,建立明晰的责任划分体制,重视责任边界的归属划分,明晰相关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做到权责分明。最后,要加强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完善人员管理机制。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对于现有的运行检修人员加强其职业技能的培训,尤其是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考核合格才能上岗。还要完善奖惩和晋升机制,对于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及时调整岗位,并给予优厚待遇。
3.2 加强智能化技术的运用
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离不开智能技术的运用。在电力改革中,要重视运用新设备和新技术,形成智能化的输电运行模式。加强沿线通讯设施的建设,打造全范围的智能监测系统,比如分布式监测系统的广泛运用。在智能监测的基础之上,还应有智能信息分析和决策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实现对于整体输电线路的全面实时监控,对于其中的故障快速定位,并具备自动处理一定障碍,优化处理方案的能力。
3.3 建立新型数据档案库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新型的信息数据库,将原有的数据进行录入,将现如今的输电状态数据、设备基础数据与运行数据、相关故障数据、检修后的数据等等都纳入到数据库之中,通过建立相关的门户网站等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信息模板等对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以计算出理想化运行的数据模型,将检测到的输电线路数据及时比对,发现其中的隐藏问题,实现全面监控,对于相关故障通过信息分析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郭瑞红.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措施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10):261-262.
[2]周晓光.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的实施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10):187-188.
[3]王真.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8(2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