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玉石雕刻作品中的意境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27期   作者:洪小平
[导读] 一件精妙绝伦的玉雕作品,被世人注意时必然有其自身无法复制的美,
        洪小平
        金华市婺城区洪石头收藏品商行  浙江省金华市  321000  
        摘要:一件精妙绝伦的玉雕作品,被世人注意时必然有其自身无法复制的美,玉雕创作讲究的就是意境之美。一件玉雕作品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雕刻,而是将意境融于玉料之中浑然一体。对于自然雕刻题材,雕刻者只有将意境和自然相结合,才能使玉雕作品更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关键词:玉雕技法;意境;自然之美
        引言:玉雕创作,是一个将自然之美与人工艺术相结合过程,当一件雕刻作品展示在眼前,最先引起美的共鸣是材质的“自然之美”,而后是雕刻创作的“创作之美”。对“自然之美”的感知源自本能,而对“创作之美”的理解,则是人类文明数千年文化发展、演化的结晶。萌发于传统工艺美术之中的玉雕艺术,其造型语言的装饰美感主要体现在:形式的均衡性、造型的立体化、富有节奏的线性表现、造型的变形夸张、图形处理的抽象化等。受到当代艺术影响,玉雕创作也开始突出个性与自由,注重个人情绪、感受的表达,不过这种个性的表达,本质还是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汲取养分。
        1、文化之玉
        在中国,玉雕创作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脉络中,玉雕的起源、发展、鼎盛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改变而改变。
        1.1玉雕的历史文化属性
        玉在古代就有“君子之玉”的美称。在诗经耳熟能详的《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酒。匪报也,永以为好也。”里面所提到的“琼琚”“琼瑶”“琼玖”就是当时所称的美玉,由此可见玉在人们心里的重要性。同样在先秦时期出土的殉葬品中,可以发现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会选择携带玉雕制品下葬,足以证明玉雕作品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民间文学中,玉雕作品还有能沟通神灵、防灾辟邪的功效。这些都是玉雕作品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体现。可以说,古往今来成功的玉雕作品都离不开文化,文化在玉雕作品的成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赋予了玉雕作品生命力,赋予了它精神上的象征,赋予了它力量上的觉醒。假设没有文化含在其中,玉雕作品就只是一件简单、能体现创作技巧和能力的作品,但一旦有了文化融于其中,就是一件有生命力的作品,能用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出玉雕创作时的精神世界和精神风貌。

普贤菩萨
        1.2文化元素在玉雕作品中的体现
        当我们在欣赏一件玉雕作品时,最重要的是透过现象
看本质、透过表面看内涵、透过玉雕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外在去品味揣摩它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美。文化元素是玉雕作品中的画龙点睛,绝不是锦上添花。从题材来说,从古至今山水题材、诗歌题材、象征着吉祥如意的鸟兽题材、寓意美好的花卉题材、人文景观、在历史上一些非常有名的趣事和典故等,诸如此类,都可以通过玉雕作品来展现。例如,不少脍炙人口传诵千年的诗句也是玉雕创作时的源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雕刻出一个蓑笠老人独自在大雪纷飞中的江面垂钓,就将整首诗的意境和那种超脱世俗之外的孤寂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2、浅论意境
        李可染先生所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谈到玉雕创作就不得不说到意境,意境是整件玉雕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假设有炉火纯青的技术,却没有意境的话,这件作品只是一件技巧丰富的作品,谈不上是绝世佳作。当玉雕作品拥有自己的意境才能够称得上是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
        2.1何为意境
        意境这一美学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哲学在艺术领域的体现。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以玄,众妙之门。”因此,艺术之妙、之美、之最高境界就在于以可道之言,可名之物,可象之形来表达自然界中的不可道、不可名、不可形的“道”。玉雕艺术创作是利用玉石这种特殊的雕刻材料,通过琢、磨等艺术手段,使其呈现为具有特定形态、动作的人或物的形象,借以表达创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的艺术。玉雕作品的制作过程大致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的:审玉—设形—治形—传神。也就是一个将景与情逐渐融合在一起创造意境的过程。
        审玉是一个触境的过程,每一块玉石头都是自己特有的定性,其大小、形状、颜色、透明度、绺裂特征,这些特征就是一幅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景物。当玉雕师的眼睛接触到这一自然风景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其中的美点,通过心灵的加工,即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对景物进行取舍而组织成一幅新的图画。明代画家董其昌论作画时说:“每朝起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审玉也是如此,须从不同角度方向反复进行审视才能发现美点;设形是审玉的继续,通过审玉,创作者形成了一幅朦胧的图画,确定了大致要表现的主题,如人物题材,花鸟题材、香炉器皿等。设形就要将这种朦胧未现的图画用画笔绘在料上或图纸上,使其由隐到显。这是玉雕作品创作的关键所在,是一个生“意”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确定。因为雕刻艺术是破坏性的,只能去料,不能填料,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在没有形成一幅有意境的图画之时,是不能轻易开琢的;治形是玉雕制作的实质性阶段,即通过铡、錾、标、扣、划、冲、轧、钻等技术手段使玉料逐步变成一幅理想的立体雕塑形态;传神在玉雕工艺中称为精细修饰,是使作品增添神采的过程。在这一步需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皮、服饰花纹,兽鸟的眼睛、毛发、爪尖、嘴角等最能传达神韵的部位进行逼真的刻划。玉雕艺术创作,要在作品中来表达出自己的心声,要求在创作中要以意境不同选择不同的题材进行创作,要在作品中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以意为境有声无形,画以境为意有形无声。中国传统审美中向来推崇自然之美,天作而成的美感在中国传统审美理论也有着很高的地位。雕刻师将自我艺术理想与审美情趣在玉石上再造,借助自然的意境之美,承载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与社会生活,实现创作者对于人文历史的关怀以及自我意识的突破。传统艺术追求的高境界中就有“物合天成”之说,当一件玉雕作品若能去尽伪饰和多余的雕琢,适当留白使得玉雕作品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不仅彰显其质地纯美,也留下让人想象的空间。成功的作品焦点常常是最能引人想象的留白,可以看出创作者胸中的丘壑,也可以看出作品境界的高下。
        2.2为什么要赋予玉雕作品意境美
        玉雕艺术是艺术范畴中的一种,是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将自己脑中的所思所想,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和玉雕作品相结合,以此来表达玉雕创作者对外在世界的感悟。
        2.3师法自然,成就意境
        如何更好地展现玉雕作品中的意境美和自然美,应该从生活实际中留意自然变化,学习人文画、山水画中的精华。要展现出天然的韵味,就要对大自然有充分地了解,随料创作,这样才能使作品有更多天然的韵味。苏东坡曾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也好,画也好,玉雕创作也好都需要品察万物,达到抒情达意的目的、丰富玉雕作品的内涵、提高玉雕作品的境界。
        结束语
        玉雕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象征。无论当代还是传统玉雕创作艺术,其作品中的意境美更注重以“尽意”为其目的,从造型手法上,记录形象则离不开雕刻工艺的细致与写实。即所雕刻的形象是否“真实”,并通过这种“真实”性的传达引发欣赏者在有限的、具体的“空间”中产生无限的时间和想象,从而获得对生活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正是基于此,玉雕艺术创作更多地兼具了文化无形之魂,在现实与缥缈之间寻求一种艺术的灵性,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寻一种艺术的本真,具有永恒的美。
参考文献:
[1]王树勋.话说玉雕人物意境美的创作[J].中国宝玉石,2001(2):63.
[2]樊军民.浅谈中国玉雕创作的意境内蕴[J].中华文化画报,2010(10):52-55.
[3]李国忠,王昶.中国玉雕作品的意境之美[J].超硬材料工程,1999,11(1):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