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及其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6期   作者:胡仲萍
[导读] 随班就读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一种特殊教育的、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

        胡仲萍
        重庆市渝北区龙山小学校  重庆  401147
        摘  要:随班就读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一种特殊教育的、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从1988年起,全国各地学校广泛地开展各类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实施随班就读过程中,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从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出发,围绕智障儿童的发展特点,就如何教育智障儿童,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这两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随班就读;智障儿童;课堂教学
一、基本概念
(一)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对随班就读的学生除了按普通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外,还要针对随读生的特殊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和其他正常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等等。
        (二)智障儿童
        智障儿童是指智慧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成长期间(即十八岁前)在适应行为方面有缺陷的儿童。根据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第四册(DSM-IV),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
二、如何正确对待和教育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
        (一)智障儿童是可变的
        有不少学者认为,四分之三的智障儿童并没有神经缺陷,他们是社会经济落后,家庭贫困的产物。他们之所以成为智障儿童,是因为没有处在一个可以促进他们认为能力增长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缺乏有效的教育。如若改变社会贫困,给予良好的教育,那么可以断定,那些没有神经缺陷的智障儿童就可能变成正常的儿童。
        (二)必要的早期干预
        利用连贯系统的教育和发挥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的作用,限制和排除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正确方向,教育可以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对于智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尤为重要。早期教育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又可以控制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由此可见,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不过,早期干预应注意:1、注重生活处理能力的培养;2、坚持正面育,正面管教;3、强调个体能力水平;4、鼓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积极的心态对待
        这部分儿童并不是什么都智障,要尽力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利用积极因素,要让他们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许多研究表明,由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联系、要求和交往等产生的社会刺激,可以促使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对他们不能歧视,应避免用“白痴”一类带侮辱性的词来称呼他们。要适当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对他们进行特殊的照顾,使他们在多于正常儿童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成为健全的人。
        (四)良好的环境影响
        1、提供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一般来说,智障儿童在家里总会受到冷落与忽视,得不到良好的言语刺激,得不到表达自己的机会,同时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智障儿童,再教也是智障故干脆破罐子破摔,不给儿童讲故事,不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导致智障儿童缺乏这种锻炼语言的机会。因此,在智障儿童发展的早期,父母就应多为这些儿童提供言语锻炼的机会。
        2、丰富生活经历,广泛开展活动。通常,智障儿童在家里,父母羞于带他们出去。在一般学校里,被排斥在许多有趣的活动之外,因此会丧失很多发展语言的经历。

而对于儿童来说,只有有趣的经历和活动才会激发他们将情感、经验和愿望表达出来,才会有语言发展的动力。因此,丰富的生活经历有助于智障儿童言语的发展。
        3、减少情感上的挫折。智障儿童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通常会遭到情感上的挫折,从而使他们变得胆小怯懦,沉默寡言,甚至完全自闭。因此,要尽量减少这种挫折,尤其是在儿童发展的早年。
三、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案
        (一)设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
        合理科学的数学教学目标,能够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基于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老师必须要因材施教,合理设置数学教学目标,落实分层教学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第一,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基础上,划分为普通学生、随班就读学生,不同层次配备不同的教学目标,为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提供依据,智障随班就读学生,需要参照培智学校教学计划、教学课程做出合理安排;第三,为随班就读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促使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教学目标相互协调。比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阶段,老师可借助游戏教学、多媒体教学,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培训活动,为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提供分组训练,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促使学生在小组的提升。笔者在数学教学阶段,就加减数运算、乘法、除法等教学,通过引入一些比赛活动、竞赛活动,不仅提升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应用效果显著。
        (二)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合理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可为班级学生提供全面教学,同时兼顾随班就读学生的差异性。笔者认为,可在同教材、同进度基础上,提出异要求、异策略的要求,并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以此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应当依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为随班就读学生、普通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学习工具,比如:分层练习题、预习材料、学习提纲等。笔者认为,老师应当依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构建普通学生数学知识序列、随班就读学生数学知识序列。
        (四)合理课堂提问、保障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为强化师生课堂互动,一般选择提问形式,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强化师生课堂互动。在多元化教学手段应用阶段,配备多元化提问形式,可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不仅老师可提出问题,学生也可提出问题,以此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通过向老师提问,能够扩展学生学习思维方向。比如:在《20以内减法》教学阶段,老师可多元化提问加角色扮演形式,邀请20名学生,假设学生均为小白兔,在其中拿走5只白兔后,让学生求解剩下的小白兔。针对这一见容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加法知识基础上,开展答案求解。也可在真实案例基础上,数出最终剩下的小白兔。
(五)提供课后实践、合理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通过引入学生实践训练教育,可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数学理论知识,巩固数学学习成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阶段,老师应当遵循教育理念,采取有效促使,促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实践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布置多元化课后作业,在小学生完成数学作业时,可实现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比如:就《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结束后,老师可要求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正当形,说明其特性,测量出其长度与宽度。另外教师还应当认真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依据实际情况,决定下一步教学计划,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不断强化课后训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随班就读的智障学生的特性,教师应当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促使随班就读学生的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协同发民,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怀勇.随班就读学生课堂学习的观察方式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8(13):20-22.
        [2]徐海娟.浅谈对随班就读学生数学教学的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7(12):21-23.
        [3]江琴娣,轻度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04,7.
        
作者简介:胡仲萍,女,重庆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