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对策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6期   作者:兰彩玲
[导读] 在新课程标准下,说理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兰彩玲
        惠安县螺城中心小学  362100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说理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新时期教师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以小学数学教学为背景,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内容,探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说理能力
        前言:数学语言是小学数学知识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是数学思维的承载者,而且是数学思维交流表达的工具,与说理能力培养紧密相关。虽然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加强了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注,但是,受历史教学思维影响,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基于此,对基础数学教育阶段小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进行适当探析非常必要。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内容
        说理主要指对因果逻辑关系由原因到结果的一个讲解叙述过程,为感性概念,无法量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说理能力主要指小学生可以有条理、有根据的开展思索,同时较为完整、准确的叙述思索过程、阐述缘由。比如,对数学中公理、推论进行文字描述等[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对策
1、营造问题情境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读”数学的方法,而且需要熟练运用“做”数学的手段,同时会“说”自己“做”数学的过程。而问题情境的营造,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敢于说的空间,消除小学生说理的心理障碍,并帮助小学生树立说理自信,促使小学生顺利完成说理。在问题情境营造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性格特点,借助图形或实物、课堂扮演、课后活动,引导小学生探索、思考、表达,实现语言表达与思维活动的有机结合。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线与角》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生活情境中常见的线段、直线、射线事物图形,如铁路、公路、斑马线、汽车大灯射出的灯光、数学上的数轴等。随后组织开展“认一认”活动,要求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区分辨认直线、线段、射线,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初步加深小学生对直线、线段、射线特征的认识。随后提出问题: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有哪些?你会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吗?在问题提出后,设置“说一说”模块。要求小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动手实操,或与同伴交流回答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以“两线段长度比较”为重点,要求小学生估计哪一些线段更长,并阐述自己的方法。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为后续说理奠定基础。
2、传授说理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小学生传授说理方法,只有小学生知道说什么、怎样说,才可以将自身思考过程有条理、有根据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在计算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计算题的算理过程入手,鼓励小学生阐述算理,梳理运算顺序,分享多种运算方法及优化缘由,或者表达错误看法,同步发展小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教学为例,在加法计算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根据加法的计算法则阐述计算流程。如“26+42=68”列竖式时,相同的数位需要对齐,从个位开始相加,个位上“6”与“2”相加得“8”,得到这一数值后写在个位最下面。随后计算十位,十位上“2”与“4”相加得“6”,得到“6”后写在十位最下面。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小学生根据定义、法则、公式说出判断题、选择题的依据,或者根据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公式说出计算方法、结果等。
3、注重思路阐释
        思路就是小学生在解题时分析思考所用的办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思路阐释,可以将个体解题思路分享到群体中,启迪其他个体对数学知识思考,形成良好的说理能力培养氛围,保证教学效果[2]。
        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课程为例,在学习分数除以整数的除法法则时,老师可设置例题:将一根m长的绳子,剪成两段长度一样的绳子,剪开后每段绳子有多长?
        学生根据对题目的解读,列出算式后,老师不要急于求解答案,可以提出“大家能够利用原来学习的知识,通过转化、变形的方式求解答案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对解题思路进行阐释,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老师在让学生代表分别阐述自己的思路。有的同学思路为:可以将原来的问题理解为长度为m的绳子,它的是多少,将除法转化为原来所学的分数乘法进行计算,将转化为,求解出问题答案。有的同学思路为:平均分成相等的两段,也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两段,每段是2个,分数的单位没变,可以将转化为,便可以解决问题。
        然后老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指出不同的解题思路都是运用了转化思想,并且都可以得到正确答案。最后再让学生比较不同解题思路的优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除法法则,在通过阐述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同时,掌握知识点。
        鉴于问题中数量关系较多,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探讨解题思路:①该应用题叙述的事情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②题目中存在哪几个数量关系?③在你找到的数量关系是否存在相等关系?
        通过解题思路梳理,可以帮助小学生抓取问题关键思路: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每平方米栽瓜苗数量等于栽种瓜苗棵数。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多少?是首要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描述计算思路,有的放矢地帮助小学生提升说理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在这一课堂中,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说理能力培养的关注,有意识的训练小学生利用精炼、准确、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述自身观点,循序渐进地提升小学生说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小学生由敢说过渡到会说、善说,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锦珠. 基于说理能力培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讨[J]. 考试周刊, 2019, 000(095):52-53.
[2]苟亚琼.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 才智, 2017, 000(012):8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