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张学才

发表时间:2020/12/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张学才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和建设造成的地面滞、蓄雨水能力降低;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排洪能力不足;相关工作者对排水管道的管理、维护不善所致。
        身份证号码:51120219780405xxxx
        摘要: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和建设造成的地面滞、蓄雨水能力降低;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排洪能力不足;相关工作者对排水管道的管理、维护不善所致。如果城市建设者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能够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渗透的排水设施,将雨水进行有效利用,将能够尽可能减少城市洪涝现象的发生,进而极大程度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化发展。基于此,本文就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给排水;设计;应用
        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对于城市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发展优势。建设者应充分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建设,将排水、蓄水、渗水等措施合理的运用于市政给排水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同时将雨水有效的渗流至地下,自然补充地下水资源,实现雨水在城市内的自然循环。
        1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表现
        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集综合性与经济性为一体的发展理念,其要求设计市政给排水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对其他城市设施的利用,在不破坏其他设施功效的基础上实现改善的目标。采用海绵城市给排水理念,不仅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同时还有助于缩减经济成本,其应用于市政给排水设计过程中主要的特点如下。
        1.1综合性
        海绵城市理念的综合性是指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与利用影响目标的因素,从而集中各项因素,共同作用于最终结果。在综合性的指导下,与给排水系统不存在直接关联的基础设施也可发挥改善给排水系统的功效。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市政给排水系统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对人行道给排水,车行道给排水及绿化带给排水的应用,从而在综合作用下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市政给排水系统。
        1.2经济性
        海绵城市理念的经济性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尊重影响因素的性质特征,采用经济的方式对目标进行改善,在不影响目标基础性质与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实现对目标的改造。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市政给排水系统的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对人行道,绿化带及车行道的改善中,在不破坏上述基础设施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采了较为经济的方法实现了改善目的。
        1.3科学性
        海绵城市理论是符合科学发展观,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科学性理论,其不仅有助于促进城市改善其给排水功能,同时有助于综合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功效,满足发展经济性的要求。同时,海绵城市理论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其满足了当前阶段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需求,即在实现基础建设后对城市服务设施功能的改善,是一种能满足发展需求的理论。在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中,也集中不同城市对给排水系统改善的主要需求,针对主要需求集中设计解决方案。同时应尊重海绵城市理论的基本理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2.1 路基的排水设计
        在市政道路体系中,路基是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影响道路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路基环节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做好排水设计,能够保障道路使用寿命,避免雨水积压而造成坍塌等不良风险发生。首先,在路基排水系统设计之前,需要做好现场环境条件全面调研,了解当地的降雨量以及气候条件具体变化规律等,对路基土质情况进行检测与分析。之后,本着强化路基排水性、透水性功能的原则对工程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同时,重点加强对填补技术的优化设计,在填补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把关,尽量选择透水性能较高的材料,保证路基结构更加稳定。


        2.2人、车行道设计
        在道路体系中,人、车行道所发挥的作用也十分突出,同时在排水功能方面具有严格要求。因此,设计人员需要针对以上两个模块就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首先,进一步规范人行道的设计。基于海绵理念对人行道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有效掌握降雨量等指标。在进行工程方案设计时,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规范,加强透水材料的选择,能够有效地避免在降雨量高的季节,出现雨水积压等不良风险,也能够实现人行道表面温湿度的动态调整,从而保其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同时,做好车行道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背景下,设计人员需要在铺设材料上进行创新,用其他类型的材料替代柏油路面,从而保证车行道表面有较强的透水性。
        2.3绿化带蓄水、渗水设计
        (1)雨水收集。利用绿化带进行雨水蓄水工作,可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回收,同时还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起到多样化的作用和意义。绿化带应该设置在道路下方20cm左右位置,进一步确保雨水资源的有效均匀分布,在此基础上,改善道路排水系统以及绿化带蓄水系统的应用效果。另外,在绿化带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溢流系统的相关设计问题,同时铺设具有透水能力的空心砖,实现对雨水管道系统与绿化带系统的有效连接。当雨水超过绿化带的承受能力时,多余的雨水可以随着溢流系统连接到排水管道当中,确保雨水不会影响绿化带的正常使用。(2)雨水过滤。绿化带对于雨水的另一大核心功能,是对雨水的过滤功效。当雨水降落后,为了实现雨水的有效清洁,可以对雨水进行必要的过滤,通常需要铺设一层种植土,然后铺设部分砾石层,最后安装渗透管。当雨水被过滤时,部分水资源会渗透到地下土层,从而有效供给城市地下水资源,提升城市用水效率。(3)雨水排放。在绿化带安装雨水排放设施,将绿化带的雨水溢流系统与排水管道相连,可有效改善雨水排放状况。当雨水突然暴增时,绿化带的吸水能力远远低于雨水汇集能力,溢流系统可以发挥高效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实现城市相关水源的有效排出,缓解绿化带的排水压力。
        2.4附属设施设计
        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范围内,附属设施所发挥的功能十分突出[4]。同时,在建设附属设施的过程中,务必要做好排水系统优化设计。在设计之前,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有效调研,保证平缘石各项指标符合规范,尤其是在高度指标上要进行规范控制。施工方案设计也要进行革新,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优化施工材料选择,积极选用草植沟的方式,取代混凝土材料,从而有效提高附属设施的吸水功能。
        2.5绿地衔接部位设计
        绿地衔接区域也是给排水设计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重点因素。在此环节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积极更新工作理念,将海绵城市理念有效地渗透到工作当中。通过多种方式对排水功能进行优化设置,如雨水分流,或者设置下沉式绿地等方式。不仅如此,设计人员还需要在衔接部位设置雨水花园,实现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促进整个城市实现持续性的发展。
        3结束语
        海绵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对城市的运行来说尤为重要,相关工作者应当立足于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析,提高给排水系统的可操作性以及有效性,保证雨水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除此之外,相关工作者还应当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对雨洪资源的利用率,合理避免城市出现内涝问题,尽可能健全海绵城市的排水体系,提高城市的综合水平,提高环境保护效率,调节城市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林厂.试论“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33):272-273.
        [2]甯小波“.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宅小区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21):20-21.
        [3]陈鹏.浅谈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9):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