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治理及其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20/12/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孟令晓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在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其和水利项目供排水、防洪能力等密切相关,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莒县兴源水务有限公司  山东省日照市  276599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在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其和水利项目供排水、防洪能力等密切相关,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也有重大意义。本文阐述了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河道治理的必要性,探讨了河道治理项目的质控措施与要点。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重要性
        引言
        当前,国家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逐步增加,这些水利工程在投入使用以后,需要加强运营管理,尤其是要定期进行河道治理,及时处理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保持河道的通畅性,避免河道治理问题对水利工程功能、效益的不利影响,使得水利工程能够发挥其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治理的必要性
        1.1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新时代的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过程中,相关人员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需应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提高河道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河道原有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种植高成活率水生植物、投放水生生物等,来保持河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系统的自我修复与适应能力。
        1.2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十分复杂,往往会导致河流所在地的水环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如果将水土保持工作运用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既能减轻水土流失现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流域内的水环境。一是种植植被能够提高地表土壤的抗侵蚀能力,让土壤中的各种有害物质不会随着水流进入到水利工程中,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工作质量。二是水土保持能够保护当前所在流域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过度流失导致泥沙进入河道,破坏生态环境平衡,不利于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3加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河道被有效治理后,当多雨季节来临时,洪水会被及时倾泻出,进而减少或规避了洪水漫布整个农田、村庄等情况的发生。良好的河道治理是增强水利工程浇灌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够增强水利项目的蓄水能力,迎合干旱少雨季节农田生产用水的现实需求。在城市内水资源供应量不足时,经河道治理后取得的健康水体能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现实需求。河道治理也有益于改善周遭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提升植被的覆盖率,强化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更具观赏性,优化城市整体环境质量。
        2河道治理的质量控制措施
        2.1做好生态护岸工作
        生态护岸工作的开展,需要以河道内部污染情况的调查为基础,合理地设计相应的水利工程生态护岸建设方案,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全面的规划和管理,实现多样化河道的综合管理,以减少河道污染的出现,提升水流的通畅度,确保河道综合生态价值的全面提升。对于河道的护岸和护底,要利用渗透性比较强的材料,实现河道内部自主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对于河岸的位置,需要合理种植树木,确保河岸两侧的景观水平。通过对不同植被的管理,逐步营造水利工程生态护岸,实现河道内部环境的改善,进而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管控。生态护岸工作的开展,是全面提升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可以较为明显地改善河道污染现象,实现河道水质的全面净化。对于一些城市河流来说,很多城市中的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排入其中,使得河道内部水质的变化较为明显。一般来说,对于这样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需要采用生物技术手段,快速地改变水质。对于不同的区域,河道水质的改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按照水体自身的特点,实现水生植物的针对性选择,以更好地提高水生植物的生长态势,实现水资源的全面净化。不同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不同城市河流所处的环境对水生植物的影响较为明显。与此同时,还需要实现微生物的合理应用,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逐步降解,实现水利工程治理效果的提升,以更好地完成河道治理任务。


        2.2建设组合式生态护坡
        生态护坡的建立同样是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的重要方式,在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需首先将此区域内的场地加以相应的清理,去除场地内的杂物、障碍物,并将面层加以压实与整平处理。如果在工程现场存在孔洞、淤泥与凹陷,需将这些区域加以必要的处理,填土压实。随后,根据河道治理中对地基土的基本要求,进行碎石垫层与反滤土工布的铺设,浇筑素混凝土墙基础,铺设四联生态护坡块,如果在此施工时存在缝隙,需进行相应的填充处理,最终用素混凝土来进行压顶处理,种植符合区域自然特征的植物。
        2.3提升水利工程的抗洪能力
        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实现对雨水的全面运用,雨水较多时蓄水,干旱时放排水。我国夏季雨水多,水土流失会导致河床升高,大量淤泥在阻碍河道的同时,还会持续冲刷河堤,甚至造成河流决堤,如果不能及时增强河流的抗洪能力,就会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栽植植被可以保护河堤两旁的土壤在雨水冲刷作用下不会过度流失,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增强水利工程的抗洪能力。
        2.4整治河道水质
        当前,很多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过程中,都面临着河道污染的情况,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河道内污染物对水体、土壤等造成的不利影响,必须要加强对河道水质的治理,改善河道水体,使得河道具有一定的自净化能力。相关单位在河道水质的整治工作开始之前,需首先进行河道水质的详细勘测,从专业性的角度来获得河道水体的具体情况,首先将河道底层的淤泥清理出去,利用人工湿地等方式来改善水质。随后,在水体底部通过设置隔水层的方式,来起到重要的隔离作用,在隔水层中,可以通过种植根系较大的水生植物,来进行水体的净化,在这种治理方式下,人工水质调节与植物的自然调节,大大改善了原有的水体水质,实现了良好的净化效果,具有整治费用低、成效明显的优势。
        2.5验收管理控制
        待河道治理项目完工以后,要依照勾画出的项目竣工图纸全面采集、梳理施工记录,客观评估项目质量,针对不达标的项目,严格实施返工制度,返工修复费用由项目实施单位承担。针对完工验收工作,建议在建设项目整体结束并符合一定运转条件后1年中开展。针对不能如期进行竣工验收的项目,若能获得完工验收主持单位的允许,则可以适度延长期限,但要求延期≤6个月。过期依然无法进行竣工验收的项目,要求项目法人向竣工验收主持单位呈递专题报告。
        2.6高质量生态水利体系的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构建高质量生态水利管理体系,实现环境的全面改善,做好与之相关的河道治理和管理工作。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任务,要严格遵从管理原则,实现河道治理措施的全面应用。另外,在进行河道治理的时候,需要合理应用科学的方法,实现河道治理任务的顺利完成。与此同时,还需全面提升生态水利工程防洪抗灾能力,逐步改善环境,提升区域性河道治理的针对性。
        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项目治理一方面有益于强化我国水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程;另一方面能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大河道治理项目的质控力度,严格依照有关规程落实后期管护工作,在多种措施的支撑下,顺利达到河道治理的预期目标,进一步优化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促进自身效能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白超.赤水河滨南路段河道治理工程生态防洪堤设计[J].水利科技与经济,2020,(4).
        [2]成晔波,蒋立新,周剑.关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2020,(10).
        [3]夏志博.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态水利技术的应用探讨[J].地下水,20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