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课程,快乐学习——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组织技巧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9期   作者:     刘今
[导读] 幼儿天生喜欢玩游戏,不喜欢乏味的学习

        刘今
        常州经开区青洋幼儿园,江苏省 常州市213000
        摘要:幼儿天生喜欢玩游戏,不喜欢乏味的学习。然而,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类会思考,会学习,能创造。所以,儿童需要进行系统地学习,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因而,幼儿教育期间,老师需要带领儿童迈出求知的步伐,教会儿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让儿童学会开动大脑思考。不过,由于幼儿好玩的天性,老师需要寓教于乐,尽量将幼儿课程游戏化,让幼儿边玩游戏边学知识,而不是强迫幼儿学习。因此,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让幼儿无负担且快乐地度过幼儿时期,本文将简要谈谈幼儿课程游戏化的组织技巧,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组织技巧
        现如今,快理念已成为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家长们害怕孩子被其他孩子超越,担心孩子落后于他人,希望孩子在幼教时期能够学到更多知识,让孩子不至于输在起跑线。由于这种快节奏的风气,部分幼儿课程慢慢从幼儿化过度至成人化,让本应快乐长大的幼儿背负了不该有的学习负担。成人化的幼教,正在不断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因而,课程改革背景下,全国幼儿园开始推进幼儿课程改革,尝试着将课程生活化、课程游戏化等。课程游戏化,便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旨在让幼儿脱离高负荷学习和低情绪学习的困境,让幼儿快乐地学习。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质
        为什么要将幼儿园的课程进行游戏化?为什么课程游戏化更贴近幼儿的认知?原因在于,幼儿生性喜欢游戏,幼儿的内心属于游戏。比如,当老师带领幼儿做游戏时,幼儿脸上的笑容要灿烂许多,心情要愉悦许多,即使身体疲惫,依然想着玩游戏,直到精力耗尽;当幼儿坐在教室阅读课本,练习写字时,脸上的笑容消失不见了,即使学习的时间很短暂,身体充满能量,还是想着放下课本和笔,休息一会。长此以往,一方面是枯燥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愉悦的活动,多数幼儿会倾向于玩游戏,而非学习。
        但是,放任幼儿玩游戏,逃避学习,不利于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其独自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以,众多教育者开始尝试将学习活动和娱乐活动结合起来,让娱乐元素融入学习活动中,进而让学习染上娱乐的气息,变得有趣起来。课程游戏化,便是教育学家们想出的对策。课程游戏化,指的是老师要将游戏的理念和要素渗透至幼儿课程中,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幼儿课程,便成为有趣、生动的课程,让幼儿既能够感受到玩游戏的乐趣,又能够获得新的知识。相比于一般的幼儿课程,游戏化后的课程,更符合幼儿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幼儿健全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内容
        (一)幼儿晨间活动游戏化
        一日之计在于晨。有趣的晨间活动,能够激活儿童玩耍的兴趣,触动幼儿多种感官神经,让其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保持愉悦的情绪。因而,老师在设计晨间活动时,可创建多种活动,并将之进行游戏化。比如,在创造活动中,老师可以带领幼儿利用彩铅笔、橡皮、粘土等材料,凭借想象将粘土捏制成想象中的动物,再用彩铅笔画出动物的五官等;在舞蹈区,老师可播放一些节奏轻快的歌曲,带领幼儿跳一跳,唱一唱,让儿童开心起来。晨间活动是幼儿教育的第一个活动,要为接下来的教育做铺垫。
        (二)幼儿教育活动游戏化
        多数晨间活动的难度较低,对幼儿的认知能力要求不高。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可以投入晨间活动,很少出现幼儿“完全不会做”的情况。当晨间活动结束后,幼儿需要参加教育活动。比如,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记住一些易懂的数字。这些教育活动,不仅需要调动与认知有关的神经,对幼儿认知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课程比较无趣,容易让幼儿产生疲惫感。因而,老师需尽量让教育活动游戏化,让幼儿燃起对课程的热情。比如,当老师教幼儿识数时,可降低教室的亮度,拿出荧光棒,让幼儿数清楚有多少个发光的荧光棒。
        (三)幼儿区角活动游戏化
        每一个幼儿园的布置不同,但都布置了多个区角活动区。比如,用于玩耍的娱乐区,有滑滑板、跷跷板等;用于阅读的阅读区,有简单易懂的图画绘本、可发声的有声绘本等。用于亲近自然的自然区,有沙坑、草地等。每一种区角活动,都拥有特定的教育效果。

因而,老师可对之进行游戏化,让区角活动的教育效果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比如,在自然区内,老师引导幼儿利用沙子堆物品时,可帮助幼儿了解干湿、深浅、粗细等概念;在娱乐区,老师引导幼儿玩跷跷板时,可教幼儿与同学沟通和合作等方法。如引导幼儿邀请周围的同学一起玩跷跷板。
        (四)幼儿户外活动游戏化
        户外活动中,幼儿玩耍的场地变宽,可参加更大规模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幼儿放松心情,也可帮助幼儿接触更多的物体,了解更多的知识。因而,老师可将常见的户外活动游戏化,并设计出富有游戏色彩的户外活动。比如,针对跳绳、丢手绢、丢沙包等常见的户外活动,老师可将比赛的理念融入其中,将儿童分为数组,表现最佳的一组,可获得老师准备的小礼物;设计“我是环保小卫士”的户外游戏,让儿童观察并拾取垃圾,再对垃圾进行分类,最后讨论垃圾的处理和重复利用的方法,最后颁发给每一个幼儿“小卫士“的胸章。
        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技巧
        (一)角色扮演
        儿童喜欢玩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世界中可获得其他的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就好像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即新奇,又刺激,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因而,老师可利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将课程游戏化。具体来说,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角色的行为举止,感受角色的情绪起伏,并在扮演的过程中,学习到新鲜的知识。比如,《老虎照相》是许多幼儿喜欢的儿歌,学习此儿歌时,老师可让一名幼儿扮演老虎,其余的幼儿扮演小猫、小鸟、兔子等动物。当老虎走到幼儿面前,则这名幼儿需要唱对应的歌,并模仿动物的动作。
        (二)利用想象
        儿童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可想像出许多奇怪的物体。但是,现有的技术无法将之具象化。比如,当幼儿看到正在飞舞的蝴蝶,脑海中浮现有翅膀的人类,希望自己也能够长出翅膀,这样就可以想去哪玩就去哪而玩。不过,在虚拟世界中,无论想象多么夸张,都可以制作出来,这也是幼儿喜欢游戏的原因之一。因而,老师可以利用幼儿的想象力,引导幼儿对课程知识进行假想,让课程变得更有趣。比如,当幼儿学习《送小红鱼回家》时,老师可让幼儿发挥想象,想象下未归家的小红鱼很伤心,并想出送鱼儿回家的方法。
        (三)组织比赛
        经笔者分析,无论是哪一款游戏,都少不了比赛。如日常的排位赛,固定时间举办的季度赛或年度赛等。每逢有大型赛事时,观众也好,参赛者也罢,心情都格外激动,参与或观看赛事的人热情高涨。所以,在笔者看来,比赛是游戏富有魅力的原因之一。因此,身为老师,可尝试将比赛与幼儿课程结合起来,让幼儿学习课程就如同参加赛事那般开心和激动。比如,为了锻炼儿童的自理能力,老师会教幼儿穿衣服、叠被子、洗碗等方法。此时,老师可适时举办叠被子比赛,在规定的叠被子时间内,谁叠的被子最好看,谁就属于比赛的胜利者。
        (四)设立奖励
        游戏之所以充满诱惑,还在于参加者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女孩子喜欢的装扮类游戏,通过层层关卡时,系统会奖励一套美丽的衣服。当凑齐多套衣服后,则会奖励女孩子一套珠宝首饰。如果每一次的奖励品都符合女孩的心意,则女孩会期待下一次的奖励,会忍不住继续玩游戏。因此,老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采购幼儿喜欢的小物件,用于奖励给表现不错的幼儿。比如,识字活动中,随机奖励学习态度端正的幼儿。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儿童猜到奖励品,或者奖励品无趣,会慢慢丧失对奖励的渴望。因而,老师还需注意更换奖品,让其变成惊喜,而不是无趣的物件。
        四、小结
        综上所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目的在于,让课程变得有趣、生动,让幼儿享受学习课程的过程,开心地获取知识。所以,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尊重幼儿的天性,尽量将课程游戏化。利用游戏化的课程,让幼儿顺应人类天性,开心地成长,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J].学周刊,2017(9):206-207
        [2]陶金玲,范从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策略[J].江苏幼儿教育,2016(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