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红
邢台市襄都区第二幼儿园,河北 邢台054000
[摘要]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カ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多元智力理论承认了音乐是人类智力的一种存在形式,在音乐律动教学中,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智力表现形式的差异,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有趣,充分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培养幼儿多方面的素养,本文将在多元智力理论景下思考音乐律动教学如何建立幼儿对自己身体控制的直接体验,使其身体动觉能力和音乐领悟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律动中唤醒幼儿音乐表达的本能。
[关键词]多元智能;音乐律动教学
加德纳指出智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能力改进、扩展自己的智能,每个人的智能又都是多元的,并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加德纳将音乐智能和肢体运动智能归入八大智能理论,他认为多元智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而,在实际的音乐教育中,若要孤立地发展儿童的音乐智能就显得不现实,因而把音乐这门听觉艺术与身体律动活动结合起来,调动多种智能共同参与便成为必然。
一、多元智能理论对音乐律动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尊重人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幼儿得到最大的发展,即发展幼儿个性,培养其综合素质。这对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理论无疑是一个挑战,在大カ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研究多元智力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提倡幼儿个性发展。音乐教育首先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音乐潜能不同,导致在音乐理解和表现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每个幼儿,势必会给能力较差的幼儿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因材施教”教学策略,倡导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因人而异,促进每个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提倡开放式教学。美国音乐学家贝内待?雷默认为音乐教育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映来进行人的感觉教育,其最深刻的价值是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音乐教育不仅是在教学中帮助幼儿增加对旋律、和声、音
色、织体、曲式等音乐客观要素的敏感,而且要在教学中设计发展多种智能的课题,提供发展多种智能的空间,使教学从单纯关注知识层面向更多地关注幼儿综合素质培养的方面转变,朝着有利于培养幼儿能力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教育是封闭式的教育,多元智力理论提倡开放式的教学,不拘泥于课堂教学,而是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在教学中除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关注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提倡对幼儿评价的多元化。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七种智力在个体的智力结构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有独待的表现形式,因此不存在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同时由于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能用一种智能标准来进行评价。传统的音乐教育在评价方式上偏重强调评定等级、比赛选拔、甄别优劣。把记忆性、训练性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幼儿其他智能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则倡导从多元和多维的角度去评价幼儿,将以知识、技能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转向促进每个幼儿整体能力的提高,促使幼儿多方面得到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评价,这为我们提供了看待音乐教育中学习与发展问题的全新视角。
二、音乐律动教学开展现状
(一)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与其他课程相似,音乐的学习同样需要幼儿的配合,幼儿需要在初期阶段对音乐的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够提高日后学习中的主动性。
我园在全园范围开展了全纳奥尔夫音乐教学,课程中包含上肢律动、站立律动、互动等多种律动方式,通过这些声勢律动的教学方式,幼儿能够利用身体肢体配合音乐的节奏,感受到自我与音乐的融合,进而促进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传统的音乐教学因为过于注重乐理知识和技能学习,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致使教学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如今老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律动方式,比如拍手、打响指等,幼儿跟随音乐开展律动活动,这样幼儿通过练习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二)増强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感
学习音乐最主要的就是对节奏的把控,作曲家把音乐旋律作为乐曲情感的体现,每段歌曲都有其独特的节奏,抓乐曲的节奏等同于找到了音乐的灵魂所在。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并不能感受到清晰的乐曲结构及节奏感,老师的教学多以聆听为主,聆听是感受音乐的第一步,仅仅依赖聆听无法将自身融入音乐,无法体会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声勢律动可将幼儿带入乐曲的情氛围,幼儿通过不断练习,配合乐曲的节奏,进而找准乐曲的节奏感。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音乐律动教学开展策略
(一)发挥幼儿的主体优势
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求以幼儿为中心,坚持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优勢,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幼儿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辅导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让给幼儿,使幼儿的主体优势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能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提高音乐律动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因此,教学目标需要进行多样化的设计。在音乐律动教学中,不仅要设计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还应设计情感、思维、创造力、人际交往等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例如,以提高幼儿音乐审美能力与水平为目标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幼儿的世界观、价值观为目标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幼儿音乐逻辑与结构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幼儿的音乐体验与交流为目标的教学设计等。通过不同教学目标的设计。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方面的独特作用。
(三)加强对幼儿节奏掌控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但凡同音乐有关的内容,必然有特定的节奏,因比,当授课教师在授课中采取声势律动教学时,能够让幼儿形成对节奏感的有效感知,具体而言,授课教师应当在事先为幼儿布置好下次教学活动所要学习的音乐曲目,并安排幼儿在活动前对该首曲目进行了解,以便为活动采取声勢律动教学奠定基础。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幼儿划分任务,引导幼儿跟着教师的授课步骤,按照自己的任务来参与活动,着重对节奏掌控能力加以培养。
(四)引入“律动”的教学实例,培养音乐感知热情
“律动”音乐教学法也被叫作“体态律动”法。由于幼儿从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同,每一个幼儿对待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同,欣赏艺术的能力也会有高有低。部分幼儿天生乐感不足,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容易感到乏味和枯燥,所以教师要看到每个幼儿身上的不足及其闪光点,注重对律动教学中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让幼儿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学习方法,理解各种“浑然天成”的音乐作品。
总之,在多元智能的启示下,我们可以重新认知幼儿音乐律动教学,开发更易于被幼儿理解、接受的音乐律动教学活动。在整合了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和空间智能等相关智能后,设计出符合儿童身体与心理发展规律的、较为科学的音乐教学方式,这将为培养儿童的主体地位、创造意识和愉悦的心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音乐律动教学活动中,应大量运用律动活动的教学方式,要用“动”引导幼儿更好地“听”,让幼儿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动中学、学中动,用律动活动教学促使儿童更生动、更准确地体验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让幼儿在律动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内在潜能,使幼儿的各种智能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