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对肝癌的诊断意义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8期   作者:袁晓丹
[导读]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肝细胞肝癌的确诊率,分析实际应用过程中超声造影诊断价值
        袁晓丹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省惠州市  516001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肝细胞肝癌的确诊率,分析实际应用过程中超声造影诊断价值。方法: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将来我院就诊并通过病理组织确诊的98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目前较广泛运用的增强CT作为参照对象,验证超声造影对肝细胞肝癌的诊断意义。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入组患者的病灶经过超声造影和CT增强检查在动脉期都出现增强,其明显强化的表现率分别为100.00%(98/98)、95.92%(94/98),其中CT增强中等强化的表现率为4.08%(4/98),两组检查方法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诊断中,增强CT检查和超声造影在增强模式表现无显著差异,二者可以相互配合来提高临床确诊率。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诊断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统计表明我国肝癌的年死亡率为20.40/10万,其中城市为19.98/10万,农村为23.59/10万,分别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和第一位.全世界每年新发病的肝癌约45%.在我国大陆,尤以东南沿海区域,高发的趋势更为严峻,发病年龄趋于年轻[1]。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增强CT,典型的肝细胞肝癌表现“早出早归”的增强形式,但是肝细胞肝癌的CT增强部分缺乏特异性[2-4]。新型超声造影剂及造影软件的不断研制,开发和应用,成为超声领域中最前沿的跨学科研究重点,并且随着分子影像学的迅速发展,靶向性微泡造影剂为影像诊断及治疗学带来革命性的突破[5]。随着对肝细胞肝癌认识的加深,超声造影技术在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中也表现出其独有的优势。回顾性我院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肝细胞肝癌的病例,并与增强CT对比,验证超声造影在肝癌诊断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抽取98例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并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的不典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的患者中包括男患者52例,女患者46例;患者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48.9±6.8)岁;病变大小1.0-17.0cm,平均(5.9±1.8)cm。所有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前均常规行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且检查的时间间隔控制在30d内。所有患者在发病年龄、男女构成比例、病变大小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示P>0.05,统计无意义。
1.2仪器与方法
        CT扫描检查应用日本东芝Xvision Real螺旋CT机进行扫描。先常规对上腹部进行平扫,扫描机应用的管电压设为120 kV,管电流设为200mA,将采集层后设置为1mm×16mm,旋转时间设定为1.0s,重建的层厚和间隔均设定为7mm,螺距设定为15(0.986)。进行增强扫描则选用VISTRON高压注射器,沿着前臂将碘海醇注入静脉内,其中碘海醇使用剂量为100ml,注射速度设定为2.5-3.0ml/s。对可疑部位进行连续的横断面扫描,详细记录病灶的直径、增强扫描时影像学改变等,最后进行影像诊断。
        采用由北京华泽康诺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飞利浦飞凡和EUB7000超声进行检测。检查时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超声探头频率设定为2.0-5.0MHz之间,并具有编码相位反转技术。超声造影剂则由Bracco公司提供。在造影前将造影剂和5ml生理盐水进行充分混合并抽出2.5ml从前臂静脉内注入,随之注入5ml生理盐水。造影操作为:先常规通过超声机器对病灶的基本情况(部位、直径及回声、血流等)进行了解,对病变的性质进行初步诊断。然后实施超声造影,启动编码相位反转技术(CPI),对输出功率、机械指数进行调节,启动动态储存键的同时注入造影剂,连续进行观察和动脉期、门脉器及延迟期病灶的管柱进行记录,观察时间为6min。
1.3评价方法
        由超声科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专家进行阅片,对两种不同方法的检查结果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图片进行分析,分析和对比不同检查方法对肝癌的确诊率。
1.4统计学分析
        将获得的资料分析整理,运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数据分析发现,98例病灶通过CEUS和CECT检查在动脉期都出现增强表现,其中高增强的表现率分别为100.00%(98/98)、95.92%(94/98);门脉期两组中等强化分别为59.18%(58/98),63.26%(62/98);两期两组间的强化形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肝细胞肝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6],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超声和CT检查。由于两种不同的检查方式仪器和操作各有不同,因此其对疾病的确诊率也有不同。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新版规范增加﹑补充了超声联合应用、普美显(钒塞酸二钠注射液,Gd -EOB-DTPA )MRI检查的影像学特点、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磁共振成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MRI,PET/MRI)等内容,对于肝癌诊断、术中定位、术后评估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7]。超声是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 2019 年版)补充了多种超声技术的进展,强调应实现综合应用[8]。为了研究超声造影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故设定此实验。增强CT通过病变内的血供状态来为病灶进行定性,肝癌在动脉期会表现为增强,和周围的正常肝脏组织相比密度显著增高,到达门脉期时病灶的密度则会出现降低,部分和正常肝脏组织相同,这种在病灶内造影剂出现快进快出的特点可以用来鉴别肝细胞肝癌、血管瘤及转移瘤等。普通的超声和彩色多普勒都达不到增强CT的显像水平。但是随着超声造影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超声在诊断中的定性能力[9]。通过造影剂进行肝脏超声造影,大量实践证明其安全可靠,其能够避免传统二氧化碳不能进入组织微循环的缺点,而且检查过程中无损伤,生物学活性和毒副作用低,患者不容易出现过敏,易被患者所接受。此次检查显示表现超声造影和CT增强检查两组间插眼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两组检查方式其强化模式无差别。但在临床应用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小差异,比如对肝脏整体的观察,对肝内多发病灶的评估及腹腔内发生转移的病例,CT增强均较超声造影有优势。超声造影在于对局灶性病灶的准确定性,能抓住病灶动脉超早期的增强情况。初次之外,超声检查没有电离辐射的危害,能够用过常规复查及短期反复检查的病人[10]。另外超声在于检查早介入治疗中发挥实时辅助定位的作用也是CT无法比拟的。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可以二者相结合,提高临床的确诊率。
        
参考文献:
[1] 吴孟超.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C]//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 CNKI, 1999.
[2]卓涛.超声造影与增强CT 在肝硬化基础肝内结节良恶性鉴别对比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20(4):24-25.
[3] 刘春堂,李振燕,杜瑞清,等.超声造影与CT 动脉期增强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2,34(15):2321-2322.
[4] 丁伟伟,郭玉林,牛建栋,等.64排CT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5):736-739.
[5]王兴华. 超声造影基础与临床应用[M].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4.
[6] 陈万青, 崔富强, 樊春笋,等. 中国肝癌一级预防专家共识(2018)[J]. 中国肿瘤, 2018.
[7]陈保君.小肝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当代医学,2012,18(14):225-226.
[8]张鑫,姜浩之.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2010,31(23):3820.
[9]张志伟, 陈孝平.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版)解读[J]. 临床外科杂志, 2018.
[10] 钱晓莉,司芩,仝威,等.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3):156-159.
作者简介:袁晓丹(1989-11),女,广东惠州,本科,医师,工作:超声科医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