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贤
惠安县东岭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通过数学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课堂上以口头讲授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往往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则能有利于为学生构建更有趣、更丰富的课堂形式,对于激活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非常有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核心素养
数学是一门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内容较为抽象,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力、思维力尚未发育成熟,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新课改的推进,数学教学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地教会学生知识,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合适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核心素养也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升。
一、创设故事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助推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就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健全,对于充满趣味性、新鲜事物的兴趣较高,且多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小学生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有意识地利用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比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与“角”有关的图片,在播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为学生讲述图片中的“角”,如:有一个王国,名字就叫做“角国”,在这个国家有很多很多的角,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这个国家的成员们都集中在草地上做游戏,然后在玩游戏时有两个小成员吵了起来,他们各执一词,都觉得自己比对方大。∠1觉得自己的边长,∠2觉得自己的开口大,两个小成员都觉得自己更大一些。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下,到底∠1和∠2谁大呢?这样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问题,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下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从而在提升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对其思维能力及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再比如,在学习《方程的意义》时,教师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曹冲称象”的相关视频,在学生观看完故事后,在故事情境的推动下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以天秤平衡试验为切入点,让学生试写式子,从而对方程的特征和本质属性进行效的探究。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对于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情进行充分了解,然后结合生活素材及相关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当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结合学情,不能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若问题过于简单则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要尽可能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若问题太难则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甚至起到反作用,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设计,这样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
比如,在学习单位《克与千克》一课,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播放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品价目表,以此来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提升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及时提出问题:我们平时逛超市购物,计量的标准是千克、克,那么千克、克和我们通常说的“斤”有什么关系呢?这样通过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这对于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如,在学习《年月日》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以猜谜语的方式来引出“日历”,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然后用课件播放《大耳朵图图》的相关视频,通过视频中胡图图的自我介绍,让学生猜测它的出生日期,在猜谜语、观看动画片等情境的带动下,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进行“年、月、日”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提升。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实践运用
数学和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数学知识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合理的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联,同时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方式,逐渐帮助学生形成用数学思维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如,在学习《测量》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知识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如教师可以将自己作为教学素材来进行情境设置,已经知道老师的身高是162,那么在表述时应该怎么来表述呢?是162分米,还是162米,或者是162厘米呢?然后老师的体重是120,那么又应该怎么来表述呢,是120千克,还是120克呢?再比如,老师昨天在超市买了一袋一斤的米,应该是用500g来表述呢,还是用1kg来表述呢?这样通过例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问题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能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模拟购物,以4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三人扮演顾客,模拟日常生活购物的情境,在模拟情境中顾客需要自己算好商品价格,售货员也需要对价格进行重新核算,认真找钱。最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购物体验。这样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通过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总结
总而言之,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其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能力,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冯淑慧.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探究[J]. 华夏教师. 2019(31):34-35.
[2]郭伟.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建构[J]. 天津教育. 2019(31):43+45.
[3]蒋洪霞.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 新课程, 2019(25):120.
[4]余春梅. 核心素养背景下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 中小学电教, 2020(Z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