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5期   作者:张佳
[导读]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张佳
        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二校  710021
        摘要: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朗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今后的写作和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为其营造良好的阅读空间和环境等几个方面来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策略
        引言
        小学生在现阶段,是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时期,结合小学生强烈的学习好奇心和渴望受到教师表扬等性格特点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朗读的目的和意义,有效的实施朗读教学,将朗读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多为学生举办一些朗读活动,为他们营造轻松快乐的朗读意境,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朗读中来,并且让他们亲身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意义,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的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一、朗读的意义
        (一)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性格
        由于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也大不相同。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并不喜欢主动说话,更不喜欢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他们不敢朗读或朗读声音过小,但另一部分同学,他们生性活泼,热爱朗读,长此以往,全体同学一起朗读的时候,就会促进性格内向的同学也变得越来越爱说话,这样他们的性格也会随之而转变。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要求同学们掌握四大要点:“听、说、读、写”这四点要点缺一不可,朗读可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在脑海中就会有大体的结构导图,从朗读中就会体会到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写作特点等等,还会从中积累到优美的语句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通过朗读对于句子的结构和文主的框架都有了大致的了解,经过反复的朗读会让学生自然而然的领落到其中的特点和含义,随着长时间的朗读积累,会让学生对于文字的感受能力增强,也会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就避免了不知从何说起或是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段句子的含义等问题,从而也促进了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以及方法
        (一)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快进入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认知和理解,充分地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来对课文进行改编。然后,几名学生组织起来,进行角色扮演。根据学生的角色扮演,也让教师了解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反复讲解。例如,在《父亲树林和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父亲”与“我”之间对话的场景进行稍加改编,但原文的主旨内容不能改变:父亲指着一跟树枝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恩,还有鸟味。”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木味道,没有闻到鸟的气味。“鸟也有气味?”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活。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我奇怪地问:“为什么?”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通过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可以亲身的体会到“父亲不仅仅是爱鸟,他还是鸟儿的守护者”这样的朗读模式更让学生懂得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身边的小动物。
        (二)培养学生朗读技巧
        朗读需要技巧,并不将文章读出来那么简单,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分段分层的朗读,他们才会掌握朗读的核心要求,这样朗读水平才会得到提高。教师应该让学生有层次地反复朗读,反复训练,要深刻的领悟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段内容,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他们会跟着教师的语音音调进行效仿。例如,在讲解《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进行朗读: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进而要求学生进行全体朗读,跟着教师的节奏掌握朗读时语气和节奏,这样的朗读方式不仅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作者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也让学生快速的融入到了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朗读的积极性。
        (三)教师加强自身朗读素养
        朗读教学对教师的自身的素质要求更加严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只有教师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果教师在朗读的时候不小心读错了几个字的读音,那么学生也会跟着进行错误的朗读,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的朗读水平都会越来越低,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的情感出发,通过领读课文,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分享给学生们,让学生们与作者引发共鸣,从而激起他们的朗读热情。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自身文化素养,才能准确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朗读环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点方法,教师应该学会加以利用。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进而成为学生朗读的榜样。教师也要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他们的朗读能力。另外,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和空间,让他们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祁莉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1:85.
        [2]李培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科技资讯,2019,1717:92-93.
        [3]李彩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