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牟云鹏
辽宁省东煤地质一五五队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探索与开发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自然的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导致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减少其带来的各项损失和负面影响。文章就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技术建议,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角;地质灾害;防治新常态
引言
中国幅员辽阔,经纬度跨度大,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复杂,极易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成因有很多,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通过对相关的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以及相关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采取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可操作性的防治措施,能够减少和避免一定的地质灾害,同时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促进相关经济的不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湖南为例,详细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各项相关特征。
1地质灾害产生因素分析
1.1自然灾害因素
地质灾害频发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第一,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对于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等,在地形较为陡峭,坡度较陡的地方,在人类的影响下,较容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问题;平原地带,由于人类采矿活动和大量抽排地下水,也会造成地面塌陷的发生,由于这类灾害的发生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一旦发生就会给人民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第二,我国地质环境相对较为复杂,地质岩层多样,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别是在喀斯特地貌中,碳酸盐岩山体在降雨、风化作用以及植物根劈的影响下,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易形成崩塌(危岩)地质灾害;第三,受极端天气和不同气候复杂因素(强降水和降温等)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也会造成极大程度的地质灾害。一般来说,地质灾害的受强降水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会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但是除了以上三个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地震和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这给人类的日常生活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1.2人为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建设和工程活动的增多,人类向自然界索取得越来越多,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自然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问题。过度的采伐树木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对山体的开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在外界的影响下(如降雨、振动、爆破、降雨、地下水位的上升或骤降),易引发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不但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也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2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是地球表面物质不断地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发生的灾难性事件。因此,地质灾害的预防与地质环境的保护密切相关。在防灾过程中,必须不断的考虑地质环境的发展规律。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必须采取措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预防”和“控制”并重。首先要了解区域地质环境的基本情况,包括了解区域的外部形态、地质勘探、地质构造等,判断区域是否存在地质灾害和地质风险。同时,必须加深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避免破坏自然环境。
3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基于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解决办法进行研究,其内容包含:宣传主题待明确、宣传对象待全面等。
3.1宣传主题待明确
根据以往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现状可看出,不论有关地质灾害方面的科普知识读物,还是组织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其内容都是以“全面性”为主,而且针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和深度也缺乏重视,更多的只是给群众讲解相关条款定义和说明,不仅无法吸引宣传对象的注意力,还会让群众对此产生排斥心理。基于此,宣传人员在制定宣传栏和组织宣传活动时,应当先明确宣传主题,通过“一次一个主题”的方式,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行分段讲解和宣传。这样一来,不仅能明确宣传内容和主题,还能帮助宣传对象更好地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除此之外,在宣传工作中还存有周期主题,一般周期主题宣传工作的开展,都是根据年度计划进行组织开展,但是由于宣传工作属于一项长期工作,所以,宣传人员应当依照当地城市规划建设以及地质环境变化等信息,对宣传工作进行整改,以及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需要给群众开展什么样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工作等,针对周期主题的宣传工作,最好选择使用“一阶段一个主题”的方式,给群众提供科普知识。
3.2宣传对象待全面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工作的开展,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由于宣传对象的不同,所以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也应当有所区别,也就是说,若是从专业技术人员角度进行准备宣传资料,会让信息接受方在接受信息时,在理解方面存在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宣传对象的不同,组织开展不一样的宣传活动。比如:针对学校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可以借助活泼的画册、简单的文字,制作成为动画短片和宣传单的方式进行宣传;针对社会群众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可以借助挂横幅标语和张贴宣传栏的方式进行宣传;针对相关职能部门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可以借助组织培训的方式,从管理和技术等不同角度实现宣传。根据宣传对象的不同,展开针对性宣传工作。
3.3避让防治技术
避让防治技术比较简单,一般分为雨天避让和搬迁避让。在无法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的时候,往往采取避让措施,将受灾的群体撤离地质灾害影响范围,避免遭受地质灾害的影响。雨天避让技术是指:容易在下雨天形成滑坡灾害的地区,组织群众进行避让,但是需要及时与相关政府和部门沟通,为人民提供躲避区域保证人民的日常生活,当灾害过去,组织群众回归正常生活。搬迁防治指:组织群众脱离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这种形式的防治技术消费的成本和时间较大,一般尽量避免使用。
3.4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发生具备时间短、速度快的特点,在进行泥石流防治工作时,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应作必要的阻挡操作,防止泥石流现象的发生。比如在泥石流易发区域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做遮挡,种植具有稳固作用的草木,提升土壤的稳固性,能够有效地过滤泥土和岩石的脱落,也能有效地缓解泥石流降落的速度,为现场相关人员提供充足的时间脱离危险区域。必要时,应该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建立科学的泄洪铜套,有效地分散或规避泥石流,降低泥石流对现场人员的伤害。
结语
地质灾害的规模越大,造成的损失就越严重。长期以来,地质灾害将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必须采取措施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程度,并确保在“防御”和“控制”两方面做好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长期工作中,要因地制宜,采取减灾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管理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珍珍.浅析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J].低碳世界,2017(11):65-66.
[2]王婷,刘阳,王巨洪,等.中俄东线管道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应用与建议[J/OL].油气储运:1-8.[2020-06-24].
[3]周托.试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J].西部探矿工程,2019,31(0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