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创新教育

发表时间:2020/1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4期   作者:林玉琼
[导读] 创新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语文教师运用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实施教育;
        林玉琼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黄陂中心小学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  514555

        摘要:创新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语文教师运用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实施教育;鼓励学生提出相关质疑,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培养想象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引言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法,培养学生建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1.运用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实施教育
        发散思维是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基础,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不能脱离辐合思维。因为这两种思维方式截然相反,所以,创新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能力[1]。比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毛主席为什么要给沙洲坝人民挖水井?”“是不是在任意一个地方都可以挖一口水井呢?”用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根据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会结合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展开他们的联想或想象,进行活跃的发散思维,并通过他们依靠发散思维而想象到的答案,来回答语文教师提出来的问题:“沙洲坝人民一直在吃水塘里污浊脏水,如果他们想吃干净的水,就得跑出好几里路,很不方便。”“不能随意在一个地方挖水井,在沙洲坝这个缺水的地方,挖水井要远离那个脏水塘,还要寻找地下充足水源,确定挖水井的位置。”面对学生回答的答案,语文教师自感满意,因为语文教师知道,这是学生通过他们进行了发散思维以后,所获得的答案。随后,语文教师再继续向学生提问:“沙洲坝人民为什么在井旁设立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这是学习这篇课文所要掌握的中心主旨,但学生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又需要他们进行一定的辐合思维思考,即将毛主席勘察脏水塘、派人选井址和亲自参加挖井劳动等一系列活动,进行集中辐合思考,得出是毛主席为沙洲坝挖井,带来了干净的甜水,沙洲坝人民为了感谢毛主席,才立了这块石碑。这样,通过运用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实施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则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中心主旨,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提出相关质疑,开发学生智力
        常言道:“学贵有疑。”疑问是思考的源泉,思考又是开发智力的根本[2]。争论的起点源于疑问,有了相关的疑问,又能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通过源自疑问的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则会生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所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语文教师更多鼓励学生提出相关的质疑,促使学生做到爱说话和敢说话,甚至敢于向自己的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比如,语文教师在教学《端午粽》这篇课文时,有的小学生就向教师提出:“我吃过端午粽,但不是糯米粽,而是粟米粽,里面只有红枣,没有红豆和鱼肉,这算不算端午粽?”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个疑问,语文教师没有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而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这个疑问展开充分的讨论。经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学生们讨论出来的一致意见,粟米粽依然是“端午粽”,尽管它是粟米做成的,里面没有红豆和鱼肉。根据学生讨论的答案,语文教师同样给予了肯定。但语文教师并没有做简单的肯定,而是跟随了得出这个答案的理由:“我国幅员广阔,各地人民根据当地所产粘性食材和饮食习惯,做‘端午粽’。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多产糯米,他们往往喜吃加红枣、红豆或鱼肉的糯米粽;我国中原地区多产粘高粱米、粟米,则喜食加红枣的高粱米或粟米‘端午粽’,而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多产粘性小米,他们则喜食小米‘端午粽’。但不论是哪种粽子,都是‘端午粽’。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是全国人民的一致行动。”通过这样追根溯源式的教学,自然就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题的逐步解答,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3.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训练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一种思维,它能启发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思维和推测思维等能力,形成一种综合思维能力[3]。因此,语文教师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不同的情境,为学生实现教学活动互动和进行自主学习提供机会。比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树和喜鹊》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熟读这篇课文,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熟读课文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语文教师的启发,有的则是向语文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树是孤单的,喜鹊也是孤单的,它们都需要有邻居作伴,以解孤单之苦。但后来栽植的树,就必须是同一种树吗?树多了,树上的鸟窝也多了,但这些后来的鸟,又非得都是喜鹊鸟吗?”这是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得出来的思考结果。可以想象,课文中解决树和鸟孤单的方法,虽然没有说是栽植了同一种树,但学生可以有理由怀疑栽植的就是同一种树,而后来的鸟,又的确都是喜鹊鸟。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则是触碰到了一种求异思维,即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那么,语文教师要对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性的表扬,然后,与学生进行一起互动,讨论后来栽植的不是同一种树,飞来的鸟不是喜鹊鸟,能不能解决树和喜鹊孤单的问题。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讨论,自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即不是同一种树,不是喜鹊鸟,也能解决树和喜鹊鸟孤单的问题,因为自然界中树木和鸟类,原本就是一家,应该和谐和睦相处。这样,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实现了学生对解决同一问题的思考,由求异思维生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培养想象力
        有人说过,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想象力是形成创造力的一个基础。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富有想象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所以,语文教师在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想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实现认知知识能力的提升。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得知,有许多文章的结尾,都往往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结尾,意在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浮想联翩中,对文章结尾进行余音不绝和耐人寻味的想象。比如,语文教师在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借助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下雨了,文中涉及到的小白兔、小燕子、小鱼和蚂蚁都有了规避下雨的相关动作,除了让学生知道在要下雨的时候,小白兔要急着跑回家,小燕子要低飞,小鱼要浮出水面,蚂蚁要忙着搬家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除了文中提到的这些动物以外,其他动物在要下雨的时候,又应该都有什么样的规避行为呢?根据语文教师的提示,学生们自会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去想象他们熟悉的小动物在避雨时的动作或行为,以此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并将课本学习内容进行拓延,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
        结束语
        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创新,需要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养成他们一种科学学习态度而进行教法创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发挥好语文学科的优势,运用创新教法,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综合思维能力机会,依靠学生自主学习性,养成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熊永光.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文渊:小学版,2019(8):39-41.
[2]陆胜军.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当代家庭教育,2019(11):28-30.
[3]海正文.浅析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J].读天下:综合,2019(7):4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