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陈燕燕
[导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知识经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陈燕燕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霞美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知识经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广泛,如果不开展科学的针对性教学,对于学生的素养培养和能力提升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思维导图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知识整合与转化,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对于学生能力提升和知识拓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思维导图作为现代化学习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对于促进阅读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思维导图的价值,分析了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步骤,并提出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思维导图通过对图形线条和文字的应用构建了一种图文并茂的知识展示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知识元素进行关键词提炼,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象化,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学习效率也显著提升。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对比来看,思维导图的实际应用具有较大的价值,原因在于思维导图和阅读材料有着极强的共性,都是通过关键词进行知识融合,以另外一种形式再对知识进行展现,能够为学生的阅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思维导图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也更加契合,众所周知,人的大脑会呈现网状的思考模式,将各类相关的内容紧密联合在一起,并通过网状思维将知识经验表达出来,思维导图与大脑的思维习惯存在一致性,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实现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二、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关键点在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周期,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较为成熟,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可以按照既定顺序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绘制工具以笔和白纸为主,以白纸中心点为基础进行扩散式拓展。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绘制习惯存在差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多图形绘制,既可以是网状图也可以是树状图,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增强思维导图的可视效果和展现学生的个性化内容,色彩方面可以不做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所掌握的工具绘制即可,所绘制的分支要与思维导图的中心点保持连贯和连接,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形或是色彩表达独立的分支结构,也要保障思维导图的整体性,尽可能简洁明了的对知识结构进行呈现,提升最终绘图的可读性。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分支内容进行关键词标记,这种方式既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也可以在复习过程中快速找到需要的知识内容。
三、思维导图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利用情景进行思维导图导入
        阅读教学初期,为了更好的发挥思维导图的价值,教师需要进行课堂导入,而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当中。

在教师构建的既定教学情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充分激发,思维较为活跃能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深度探究,以此作为思维导图知识结构建立的基础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情景创建时需要注意的是要让教学情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避免过度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影响了阅读教学正题内容的导入,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此外,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拓展时,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生活实际,尽可能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拓展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认可度,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能够对既有知识经验加以运用,促进知识转化。
(二)展现教材功能提升阅读质量
        对阅读教材的选择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阅读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在小学中语文教材一般来讲是以主题为单元进行教学的,即一个单元在一个主题的背景下,并在此背景下包含了四篇课文,这也是对群文阅读的有效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便利作用。而比较常见的也是以文章内容为主题进行的群文阅读。比如说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里面的课文《电影的诞生》《新奇号码知多少》《雷达和编蟠》等,这些文章的共同主题都是和科技息息相关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阅读的教学实践,通过思维导图绘制出“知识网状树”,在脑海中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文章写作目的、关键词、段落意思、中心主旨等方面去预习课文,再利用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整理,进而能够快速且清晰地明白文章的思路,在深刻的解读下体会,从而可以感受到科技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掌握类似此类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三)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有序阅读
        多样化的阅读教学结构,可以让阅读更加地灵动。这种灵动是有一定的结构的,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愚公移山》《滴水石穿的启蒙》等文章,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教材整合的阅读,过程如下:第一个星期,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第二个星期,要求学生整理自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不懂字词、阅读困惑和精彩段落等,并记录在笔记本上;第三个星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环节;第四个星期进行学生教材整合成果展示。
        在课堂阅读教学环节,最先要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这也就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进行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对文章中心思想、训练要素和结构安排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把握。教师在这次组织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比较出色的一篇课文即《愚公移山》,运用思维导图迅速理清文章脉络,画出内容情节图,依据本文中的重难点知识有针对性的、灵活多变的、以一个开阔的视野进行作图,间接感受愚公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惧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并感受愚公持之以恒精神的现实意义。
结语:思维导图教学方法与小学生思维特征和学习情况的契合度较高,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重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阅读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霞, 何卫君. 浅析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策略[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20(Z2).
[2]艳琼 张.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策略[J]. 国际教育论坛, 2020, 2(1).
[3]王盼. 读写结合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策略浅析[J]. 读天下(综合), 2020, 000(001):P.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