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林
身份证号码:37072419861118**** 山东潍坊 261000
摘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提升推动了市政工程的发展,城市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群众对城市品质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城市排水规划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品质,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影响深远。因此,科学合理的市政排水管道系统规划方案能够提升城市品质,还能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排水管道;施工技术
引言
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重要体现,我国目前的市政道路排水管道布置相当复杂,而且管道布置关系着城市的运转,维护了城市运行秩序的稳定。为了推进市政道路排水管道的合理性,必须要加强对管道的科学化管理,提升其养护措施,推进市政道路、排水管道应用效果的增强。
1城市管理给排水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城市管理给排水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现有设施老旧、改造周期长当前,城市市政道路排水系统存在许多问题,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城市的高速发展需求。具体而言,这些问题体现在如下方面:(1)现有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低、管径小;(2)排水设施年久失修、管道老化现象明显;(3)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排水系统的规划相对滞后,不同时期建设的管道搭接混乱、管理不善;(4)排水系统资料不全、管道养护工作难度大;(5)城市市政道路排水系统改造影响范围广、周期长。其次是雨洪资源未得到充足利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市政道路铺设沥青或混凝土,这大大阻碍了水的循环流动。而众多的降水经过排水设施的直接外排也致使城市内的地下水进一步匮乏。和发达国外相比,我国国内的降水、山洪资源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国内降水、山洪的水资源利用不足,几乎所有建造的降水、山洪资源利用设施都比城市化发展要落后。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大部分城市降水、山洪资源出现时间集中、水质较差;(2)很多城市的污水排放体系较老,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雨污合流的管道较多,改建难度大、花费多。最后是短时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差。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愈加严重,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如短时强对流天气和局部强降水等。这种极端天气具备突发不确定性、瞬时流量大等特点,给城市市政道路排水系统带来了严峻考验,极易造成城市内涝,破坏城市基础设施,危害市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2市政工程道路排水管道施工技术
2.1人行道设计
传统的城市道路修建过程中都会采取不透水的地面,这种地面可以起到保护道路的作用,并且还能提高人行道的使用时间,但是这种人行道也有其显著的缺点,如在下雨的情况下,因为人行道的雨水不能及时排出,会造成路面积水甚至造成行人摔倒。而海绵城市中对于人行道的设计要求中,对于路面材料的选择都是具有强透水性质,在遇到下雨天时,路面能够将雨水渗入地下排水系统中。这种设计理念较好地解决了人行道在下雨天积水的问题,为人们安全出行提供保障。利用这种理念设计的人行道不仅能够有效排出积水,还能够适当调节城市的温湿度。在人行道的设计过程中,选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铺设路面之后,其他的铺设路基的材料以及施工工艺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以此来提高人行道的排水功能。
2.2绿化带的排水优化
植物绿化不但能够给城市增添美丽,还能够给海绵城市的实现带来诸多的方便和支持。但是城市绿化带积水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为解决绿化带积水问题,同时有效回收再利用雨水,就必须保证对绿化带的设计合理,保证绿化带的雨水能最大可能地流入集水口,保证雨水可被充分收集起来。通常的做法是注重绿化带相对标高的合理性,并注重其对雨水的过滤性、含蓄性。如果雨水能经过绿化带被较好地过滤,城市地下水就会有更高的清洁度。基于此,在设计绿化带时,可以考虑在绿化带处合理布置一些鹅卵石等。此外,在降雨时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雨水口的储存是有限的,为保证在降雨量大的天气下避免城市内涝,应该在绿化带的低洼处进行引流,最大程度地保证绿化带排水能力达到城市要求。
2.3排水系统布置
市政排水管道布置时,要对城市的降水量和地下水质以及城市的人口数量和用水规模进行估算,考虑管道系统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平面布置方面,排水管道首先应布置在人行道与绿化带以及非机动车道下,其次才应将检修次数较少的管线布置在机动车道下。排水管道与建筑红线以及其他管线之间的水平净距应尽量满足要求。在竖向布置方面,对于大部分排水管道,是按照顺坡的方式进行管道布置,避免管道埋深过大。在车行道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为0.7m,各种工程管线在交叉出现矛盾时应遵循小管让大管,压力流管让重力流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等原则进行调整。
2.4附属设施设计
(1)路缘石。目前,对路缘石的设计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平缘石,另一种则是立缘石。平缘石的高度与路面基本相等,下雨时,雨水可以直接流入绿化带,解决了下雨天路面的积水问题。立缘石通常高于路面,下雨时,积水不容易流入绿化带,而是顺着路缘石流入雨水口,但如果在设计过程中将雨水口间距设计太长或雨量太大时,会直接造成路面积水,因此在立缘石的设计过程中,要控制好雨水口的间距及位置,以提高路面的排水功能。(2)路肩边沟。传统的路肩边沟修建过程中,选用的材料主要是混凝土材料,混凝土材料施工工艺较为简单,并且还具有防渗功能,但是这种材料也有其缺陷。混凝土材料净化功能不强,使带有泥沙的雨水直接排入边沟,增加了水的浑浊度,还有可能会造成市政排水管道的堵塞。为改善这一情况,在路肩边沟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植草沟材料替代混凝土材料,利用植物的特殊性将水中的泥沙阻挡在市政排水管道以外,从而起到水的净化功能。
2.5其他排水工程
排水沟槽需使用深基坑的开挖技术,进行深基坑开挖之前,施工人员需对机械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交代基本的挖槽断面、堆土位置等情况,由专人和其进行配合、及时测量开挖的槽底高度以及宽度,以免出现过度开挖的情况。如果开挖过程中使用反铲挖掘机时需要注意,如遇到地下管线则需要采用人工开挖的技术,充分保证管线不被损坏。施工团队进行开挖施工之前,需要事先进行测量、定位后,让机械设备进入指定的地点进行开挖,机械需要一边开挖一边后退,将挖掘出来的泥土堆积在沟槽的两侧,堆土坡脚距槽边1.0m以外,堆土高度不超过1.5m,堆土坡度不宜陡于自然休止角。由于挖掘机不能将槽底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整平,所以为了避免槽底结构发生变化,需要进行人工清底。此外,施工人员在铺设管线时,需根据相关技术标准选择合理的管道路线,且使用砂石作为给排水管道的基础,并用橡胶圈作为接口进行排水设施建设。
结语
总之,排水是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稳定性与安全性的有效方式,有关部门必须科学、合理地应用排水施工技术。基于此,要综合分析市政道路工程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排水施工技术,并编制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从而才能够提升排水效果,保证质量,实现道路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郭柏.浅谈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8(4):97.
[2]李程.市政给水排水管道设计技术探析[J].区域治理,2018(28):12.
[3]曹秀连.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设计及技术措施探讨[J].建筑·建材·装饰,2018(8):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