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区景观建筑设计原则及其与区域文化联合的实践创新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19期   作者:甘永年
[导读] 通过介绍景观建筑设计的文脉化、人性化、生态化和艺术化实际原则,着重突
        甘永年
        江苏筑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通过介绍景观建筑设计的文脉化、人性化、生态化和艺术化实际原则,着重突出了文脉化原则在景观建筑设计时的重要作用,旨在强调区域文化与景观建筑设计联合作用时的重要作用。本文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具体分析了苏州博物馆景观建筑设计与区域文化结合具体表现及创新。文中主要分析了苏州博物院的“粉墙黛瓦”与简洁几何形状的建筑外观,突出了博物馆在结合历史符号的同时有保留了自己独特的个性,而博物馆中宋画斋的修筑和紫藤的种植均是对历史的传承,给予游客身临其境的游览体验。景观建筑设计与区域文化联合作用不仅文化意义饱满,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故此,在今后的景观建筑设计中,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独有的区域文化,将其二者有机结合全面考虑。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筑;区域文化;苏州博物馆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物质需求的丰富,我国旅游行业正迅猛发展。各地政府也积极开发本地旅游产业,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升级,以求推动地方经济建设[1]。在此背景下,各地旅游区景观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新兴的建筑理念、先进的技术、新兴的材料等基础设施的引进加速推进了景观建设行业的发展。但是这种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由于信息时代各种不同文化的大量涌入,导致部分景观建筑呈现西方化,甚至变的不伦不类。部分景观建筑变得同质化,带有当地独有的区域文化逐渐被磨灭,丢失掉了原本的本地特色,没有当地域特色的旅游就会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被淘汰。
        区域文化元素是旅游景观设计中应考虑的首要因素,游客通过对旅游区观光可以感受到当地社会发展的痕迹、历史的变迁及其独特的地域魅力,区域文化与旅游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基础,是旅游的内容,旅游是传播、宣传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从本质上来说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文化又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是旅游的客体和对象,因此区域文化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
        本研究充分阐释了在旅游区景观建设的设计原则,详细地解释了区域文化的内涵。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介绍了景观建筑与区域文化结合的应用实例和具体表现,旨在探索景观建筑设计原则与区域文化协同作用的内涵,进一步强调区域文化在旅游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力求推动旅游景观建筑设计原则与区域文化联合创新发展。
        
2. 旅游区景观建筑设计原则
2.1文脉化原则
        文脉化原则就是通过研究城市的区域文化、历史沿革,挖掘出文化内涵,将其融入景观设计之中,对继承城市传统的生活方式、保护传统文化、改善环境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3]。而每个区都存在该地独有特色的文化沿革,其在漫长的岁月变换中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将独有的建筑风格化文化符号融入进景观建筑设计中可以极大的丰富建筑本身的内涵。同时,设计者在景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量当地的文化,包括历史文物、历史故事、传统戏曲等文化符号,积累历史素材,形成独居当地特色的人文景观,借此形成景观建筑独具特色的吸引力。
2.2人性化原则
        景观建筑设计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从人本身出发,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实际需求,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而景观建筑和具体的设施都应是适宜人们使用的,路面设施、座椅分布、植物绿化、服务中心、色彩搭配等考虑人的视觉、触觉和心理需求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园林式、生态式的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科教、文化于一体的景观环境[4]。
2.3生态化原则
        近年来,“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1992年,这一概念首次被引入中国,在本土化探索的过程不断推进,并持续促进中国生态旅游的实践发展[5]。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快节奏的都市内生活的人们对远离喧嚣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向往,而在景观建筑行业,建筑师们也在寻求人为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在此类景观建筑设计中应尽量减少人为设施的加入,着重增加软质景观。对参观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均有极大的提升作用,并且会进一步提升景区吸引力。
2.4艺术化原则
        景观建筑设计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对设计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均有较高的要求,作为设计者应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6]。不仅如此,景观建筑设计艺术与其他门类的艺术形式也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以植物造景为例,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的形状、花期、叶片大小等多种因素。不仅如此,现代旅游区设计往往是一个声、光、影等多种效果存在体系,音乐的播放时间、水池的形状、喷泉的形状、各种场景的调度安排均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当前人民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一个具有艺术性的景观设计不仅给人带来身心的享受,并且其自身也会成为一张特殊的符号,成为大家的记忆点。
        
3景观建筑设计与区域文化联合案例分析——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即使一个城市的生命与灵魂,是一个地区和城市重要的文化体现,也是与区域文化结合最为紧密的景观建筑,其建筑风格和景观形态是区域文化最直接的反应体现。如何通过建筑形态与本土文化及城市底蕴相融合,同时又富有功能性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
        苏州博物馆极具美感的设计享誉海内外,由建筑巨匠贝聿铭先生担纲设计,历时7年的创建,于 2006 年正式对外开放。其将区域文化、人文历史、自然景致巧妙的融入进设计中,苏州位于我国长三角地区,古时位于江南地区,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7]。而苏州博物院在景观建筑设计时也延续了江南特色,如图1所示博物馆外观形态延续了具有江南特色的“粉墙黛瓦”形式,同时通体又以简洁的几何形体块构成,达到既与传承历史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性。

      
        苏州文化独居代表性,融汇了更多文化精粹,而在景观建筑设计时设计师贝聿铭先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要不断学习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正是由于这种认真负责敬业的态度时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及其富有地方本土特色及文化底蕴。而苏州博物馆更是有机的将历史与现代和谐的融为一体,在现代的博物馆建筑中修筑了一座宋代木结构民居——宋画斋,可以让读者直观的体会到宋时人民的生活。不仅如此博物馆内的紫藤园中的紫藤是由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亲手种植。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紫藤枝蔓延至上空的紫藤架,形成庭院别样的景致,不仅能与空间形成柔美的画面感,还能使观者感受到苏州文脉的流动,让过去与现代达到完美的衔接。
        如今,苏州博物馆已成为了广大游客去苏州的必到之处,而苏州博物馆也成为了苏州另一个文化符号,不仅如此,在带来巨大的文化价值的同时,苏州博物馆同时为苏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文创产品为例,2019年苏州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已达到五大类共200多种产品,详见表1。其中文具用品最受消费者欢迎。并且博物馆开辟了线上线下同时销售,进一步扩宽了市场渠道。
        
      
4.结论
        本文阐述了在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景观建筑设计时存在的同质化的问题,较为详细的阐释了同时,本文以苏州博物院的景观建筑设计为例,详细的阐述了该博物院景观建筑设计的独特之处,博物馆外观延续了传统江南地区“粉墙黛瓦”的特色,并且同时通体又以简洁的几何形体块构成,达到既与传承历史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并且博物馆内的宋画斋的修筑和紫藤种植都是博物馆对区域文化的具体体现。正因如此,苏州博物馆也逐渐成为了苏州的文化符号,不仅如此,其在带来文化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未来景观建筑设计中应着重考虑与区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特色,获得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刘德光. 中国省域旅游投入产出效益协调发展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6): 194-201.
[2] 鲁明月. 区域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耦合特征及其作用机制[J]. 中国市场, 2020(8): 32-34.
[3] 郑品秀. 地标景观建筑设计中城市文脉传承的运用方法研究[J]. 建材与装饰, 2015(46): 67-68
[4] 熊丹. 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与创新——评《小而美:景观建筑设计》[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2): 225, 318
[5] 钟林生, 马向远, 曾瑜皙. 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6): 679-690.
[6] 李洁, 张聪远, 雷昊, 等. 从技术和美学角度浅析新能源景观建筑设计[J]. 建筑节能, 2019, 47(8): 107-110
[7] 田荣. 苏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 城市旅游研究, 2020, 2: 93-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