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改善肌少症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及步行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何正源
[导读] 摘要:目的:对“痿三针”疗法对肌少症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及步行能力的疗效进行观察。
        广东东软学院  广东省佛山市  528000
        摘要:目的:对“痿三针”疗法对肌少症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及步行能力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符合诊断标的60例患者来源于某中心医院(包括门诊6例及住院43例)、某人民医院(包括门诊1例及住院10例)2018年9月—2019年9月的就诊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痿三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估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步速。结果: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步速均提高,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痿三针疗法对肌少症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组。
        关键词:平衡能力;步行能力;肌少症;痿三针
        引言
        肌肉减少症(myopathy)简称肌少症,是一种与骨质疏松症类似的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极大的慢性退行性老年性综合征。
        目前肌少症治疗共识分为:营养干预、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较少提到传统针灸疗法,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传统运动疗法配合针灸治疗,疗效更佳,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病例全部来源于某中心医院(包括门诊6例及住院43例)、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包括门诊1例及住院10例)2018年9月—2019年9月的就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采用痿三针和运动疗法治疗。①痿三针治疗:选穴:下肢:足三里、太溪、三阴交。太溪:在足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患者取仰卧位,两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双下肢伸直,所选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长度60mm,直径0.30mm,24号的华佗牌针灸针。沿皮肤垂直进针,深度为0.8~1.5寸,行平补平泻手法使局部产生酸胀感。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2)运动疗法:有氧训练:采用床旁下肢智能主被动康复机(型号:ZEPU-K2000E)主被动训练模式,连续训练20min;抗阻运动:用股四头肌训练仪(型号:XZ-GST)训练,左右两边腿各2kg砝码重量强度,每次抬高腿45°,保持2S,1组20个,每组间休息2min,共做3组。平衡训练:应用平衡训练仪(上海诺诚NCC-Balance-A平衡检测仪)站位训练10min。
        1.3观察指标
        根据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痉挛等级(Ashworth)评定量表、日常生活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下肢痉挛等级、日常生活水平分别进行评分;其中,FMA评分越高,代表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越显著;Ashworth等级评分越低,代表下肢痉挛症状改善越显著;ADL评分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水平越理想。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情况,将疗效分为:(1)显效: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下肢痉挛性偏瘫症状明显改善;(2)有效:下肢运动功能有所改善,下肢痉挛性偏瘫症状有所改善;(3)无效:均达不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前两项有效率之和,即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基本资料分析
        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基本生命体征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基本资料比较
 
        2.2各项指标分析
        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Fug-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步速均提高,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Fug-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步速评分比较(x±s)
 
        3讨论
        临床以往针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有采取常规针刺方法治疗的病例,但整体疗效不高,所以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在该次研究过程中,针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重点提到温针灸治疗方案的实施,对于温针灸来说,在合理取穴,科学施针的基础上,对髀关穴进行温针灸针刺,可使患者的髋屈膝功能得到有效强化,进而使患者的膝关节强直状态得到有效改善;对血海进行温针灸针刺,可以使患者股内侧的肌张力得到有效降低;针对悬钟穴位进行温针灸针刺,则能够起到对痉挛症状进行有效解除,并达到缓急止痛的效果,进一步使患者足内翻、足外翻以及足下垂合并足内翻等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对阳陵泉穴进行温针灸针刺则能够使患者的足内翻及足下垂症状得到有效纠正,进一步使亢进的肌张力及牵张反射得到有效降低,此外还能够对下肢痉挛状态得到有效调整;诸穴奏效,能够起到温经舒筋、活络止痛的功效。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偏瘫早期患者中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疗效,并且还能促进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刘晓亭,于睿,张欢.肌肉衰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3):651-653.
        [2]卢健.骨骼肌衰减症与运动干预研究进展[J].体育科研,2015,36(3):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