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绍莹
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仁和中学 465124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教学的阵地,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现代教学的趋势,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活”起来,个性表露出来,将会极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示范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学生主人意识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实现确定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走下高高讲台,努力当学生的顾问,成为他们交换意见的积极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我们教师就要破除师道尊严的就旧俗,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课堂上一旦师生角色转换,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二、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课堂
1、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注重学生学习,重心在于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把学生按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培养,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所以我们要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建立新型的中学数学教学观。数学教学应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有关注情感态度。教学中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2、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学生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的垄断者,学生也不是课堂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新知的发现者,探究者,这样学生才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课堂的主人。
3、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和欲望,增强学生参与的激情,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从而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完三角形相似之后,测量校园中旗杆的高度,让他们亲身经历,并动手操作,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作用,对数学产生兴趣。
4、灵活运用多种活动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到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制作活动,尝试错误与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实践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5、综合利用多种学习方式,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要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教师要多启发,多反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克服学生手懒,脑懒,畏难,遇到问题总是依靠别人来解决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不同的学生就可以看事物的不同方面,然后他们在课堂讨论中就可以积极参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其次,对于一些共性问题,较难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解决,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帮助,学生也在合作中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品尝到合作的乐趣,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增强了信心。
6、要善于利用非智力因素激活学生的参与欲。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使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也得到自己努力参与课堂的回报。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帮学生找合适的竞争对手,让他们学习上对比竞争,增强他们学习的压力和动力。
总之,培养数学课堂上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清醒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重任,牢记初心,从每一节课做起,把学生茁壮成长看作工作的重心,看作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在不断的在感知、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中获得知识,感受成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