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蕊1 白东霞2
1绥德县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站 陕西绥德 7180001
2陕西省绥德县水利工作队 陕西绥德 7180002
摘 要:作为民生建设项目之一,水利建设工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型农田水利建设不仅承担着调度水资源的重任,更是在发电、灌溉方面做出不少贡献,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成分。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最终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加以高度重视。本文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探讨如何有效使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促进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水利建设工程是一项综合基础设施工程,旨在优化当地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循环利用,同时防治洪涝灾害,减轻其对当地农业的负面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有效调度地下水资源、防洪排涝、调节甚至逐步恢复当地生态平衡,可以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其施工及后续利用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起到了反作用,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性,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河流水质污染以及污物排放等方面。现阶段全球的环境保护任务日益紧迫,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关注点。通过研究,加强水利工程的环保性、循环利用性,尽可能控制和规避生态污染问题,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向发展。
1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水利建设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论述。首先正面影响主要有:
(1)具有非污染性的建设目的。首先需要表明的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初衷是为周围地区提供防洪、供水、发电、农业生产养殖以及防洪航运等服务,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综合性的效益,其运行并不会直接给周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2)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可实现汛期蓄洪、降汛的功能,提高当地河流的枯水期流量,提高周边地区抵御自然灾害(洪涝、土地盐碱化等灾害)的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和造成的危害程度,为水利工程周边居民创造更加稳定的生活生产环境,提供更加安全的农业生产保障,增强城市发电和灌溉能力,同时还能积极改善城乡生活、工业用水困难的现象,逐步修复周边生态环境。
(3)具有发电、供水的高效性。水利工程中的水电开发项目能够生产出可再生、循环利用的新型清洁能源,这类能源开发成本较低,同时能够代替传统型的化石燃料,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此外,与传统类型的火电厂相比较,水利工程中的水电项目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可以有效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同时减轻温室效应与酸雨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从水利建设工程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来说,主要有以下问题:
(1)水利工程的建设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造成居民的大规模迁移,同时长时间的上游淹没也给带来了河流泥沙的淤积问题。
(2)水利工程的长期使用容易使得周围气候、地质、水文特征有所变化,进而导致当地鱼类及生物的多样性减少,不利于该地区的生态链平衡。
(3)水利工程的建设容易给自然景观或历史遗迹、文物等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水库上游的水库蓄水控制不合理,极易使得水库上游被淹,对周围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及文化遗产、动植物栖息地等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
(4)水库发挥蓄水作用时,会影响周围地区的地下水位,地质构造和气候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果不能实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就可能造成地震、地下水位上升、滑坡或水体富营养化、土地盐碱化以及水土沼泽化等问题,不利于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2.1 完善生态环境发展评价体系
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管理在内的各项工作主要集中在施工和项目竣工的审核阶段,未来有必要从项目设计规划阶段就开始重视环保、循环的建设理念,同时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控制工作也要贯穿建设全过程。要在水利建设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到后续的使用中始终贯彻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工作,建立并健全一套流程完整、机制完备的环境考核评价系统,实现全面、综合、科学的环境监控,及时发现每个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隐蔽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原则与标准,在必要时实施规范化、强制性的控制措施。有关建设单位要加强对整个工程周期内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设计的研究和实施力度,包括项目规划、工程设计与施工、项目审核试运行等环节。
此外,在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积极利用互联网、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监控、评价系统,例如BMI等先进模拟分析技术,准确评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更好制定有效防治策略。
2.2 实现环保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
工程建设的施工环节在整个工程建设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其对于新型环保技术、设备、材料的应用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水利设施后续的投入使用性能与环保性能,从而使得设施在使用期间减小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伤害。在此基础上,有关建设单位就要积极应用新型环保施工技术,结合自身成本投入引进相对绿色、环保的新型施工材料,从本源上减少施工对环境的破坏。首先,要结合工程设计情况,选择适用的施工技术,要注意的一点是,传统的施工技术虽有一定的缺陷,但就施工稳定性及适用范围来说,传统技术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这就需要有关管理人员充分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利用各类技术,实现传统技术与新型环保技术相结合的施工方案,带来更好的施工效果,满足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此外,对于基础施工作用的有效性需要展开实时监控与管理,例如必要的地基加固处理和保护措施一定要落实到位。
2.3 实现河流科学规划与水土保护
现阶段,不少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忽略当地环境与水文、地质状态变化的勘察与分析工作,没有重视了当地环境特征,而这一项在工程规划期间的工作一定不可忽视,只有在建设初期展开科学、充足的环境监测和规划,才能保证后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因此,有关单位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仔细勘测当地气候和河流条件,提前做好环境的协调规划工作,既要加强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共存能力,也要保证工程建设不会造成生态水土环境的失衡,推进两者的可持续发展。在此理念下,工程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当地水土资源的保护,避免出现水土过度流失的问题,保障下游河流的正常状态,确保植被的周期性生长。
3 总结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情况与其周边生态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平衡,水利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忽视极易导致生态环境的加速恶化,甚至可能导致当地农业发展不利。因此,要求总承包单位严格控制整个建设过程,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方案中综合考虑地质地形、水源、气候等环境因素,充分分析环境要素,并做好部分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控制机制,积极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建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全.探究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居舍,2020(04):7.
[2]胡亲玲.水利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思考[J].科技风,2019(16):141.
[3]李存宏.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居舍,2019(35):8.
[4]梁波.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41(02):156-159.
[5]吴永毅,王廘振.浅谈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思路的转变[J].青海环境,2019,29(03):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