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础拉 李明今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
体质分类的概念在我国形成已久,井慧如教授在《英文版中医体质量表开发与美加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整理及描述到,体质概念最早在《周礼·地官·司徒》中就有根据地理环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对人体进行分类的记载;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也曾将人体分为五种类型,即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金形之人及水形之人等[1]。
经过数个朝代的发展,在中医体质研究者们的努力下,1978年王琦、盛增秀提出“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1982年主编出版了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这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标志着这一学说的正式确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编制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和《中医体质量表》[2]。近来中医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相关研究,这有助于提高中医体质的研究深度,并能扩大其研究领域[3]。
1.中医体质辨识与生理性常见疾病的相关研究
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 成为个人和国家越来越沉重的负担[9]。杜莹莹[4]研究表明,运用中医体质辨识对亚健康状态、慢性病进行调理,有着积极的意义。
1.1中医体质辨识与血压水平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遍布全球范围的慢性疾病[5]。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而在2.9亿的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中高血压患者就有2.45亿[6]。王思静等调查1500例成人中医体质及其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统计分析中提示偏颇体质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均高于平和质人群,其中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血瘀质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是平和质人群的4倍以上,以特禀质最高(OR=18.39,95%,CI=6.83~49.56,P<0.05)[7]。朱艳波等学者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原发性高血压对体质影响的因素,其统计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分型以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为主[8]。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高血压受体质影响,了解自身体质,做好相应的预防调理或许能一定程度的降低高血压患病率。
1.2中医体质与血糖水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糖尿病作为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9]。据报道,我国 20 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 9.7%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迁延难愈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10]。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体质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11]。罗嘉莉等[12]通过对珠三角某社区体检科进行常规健康体检的1600例老年人进行统计,在单一体质分型中,7 种体质分型 OR 值依次排序为:特禀质(OR=4.482)、气郁质(OR=3.129)、湿热质(OR=2.871)、 阳虚质(OR=2.201)、血瘀质(OR=1.936)、阴虚质 (OR=1.668)、痰湿质(OR=1.588),在体质因子组合中,体虚组合体质 OR 值为 1.729,淤湿组合体质 OR值为 1.360。
2.中医体质辨识与常见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
《2017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中指出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3],成人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6.6%[14]。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气郁质人群多表现为忧郁、敏感、脆弱以及多疑等,而情志不舒很大程度上由心理压力引起[15]。
2.1中医体质与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明显而持久的心情低落为主的精神障碍性疾病, 近些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16]。研究发现,通过比较抑郁量表与体质量表的相关性研究得知,气郁质与抑郁有较强的相关性[17]。杨焕新等的研究得知不同中医体质的抑郁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患者主要集中在气郁质、气虚质和阳虚质这3种,分别是24.80%、16.67%和15.45%;在重型抑郁症和亚临床型抑郁症中气郁质的比例达到50.00%和28.75%,高于其他中医体质类型[18]。邓玮瑜的研究中得知中重度抑郁组患者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患者比例高于轻度抑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特禀质与轻度抑郁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
2.2中医体质与焦虑症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 是一种以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 常伴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以及运动不安等症状,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焦虑性障碍[20]。
杨小燕等在焦虑、抑郁状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焦虑状态中排在前三位的体质依次是痰湿、湿热和阴虚分别占32.3% 、17.1%和16.7%;并且在其研究中通过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焦虑状态与痰湿、湿热、阴虚、血瘀体质相关;抑郁状态与痰湿、气郁、阳虚体质相关。体质偏实偏亢易出现焦虑状态,体质偏虚偏郁易出现抑郁状态[21]。杨明慧在焦虑及体质规律研究中发现当淤血质、气虚质和气郁质这三种类型的体质进入回归方程中时,提示这三种体质会影响广泛性焦虑症的发生,是这种病的危险体质。其中淤血质优势比是最多Exp=3.047, 气虚质和气郁质次之Exp=2.397[22-23]。
3.小结
慢性病及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很多疾病与其说治疗重要不如说预防是重中之重。中医体质类型让我们了解自身的身体,如有偏颇体质可以提前调理身体达到一个较好的状态。研究表明某些疾病与体质有相关性,因此了解自己体质类型,并通过日常生活习惯去改善身心的不适在不管是生理性的还是心理性疾病的预防中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井慧如. 英文版中医体质量表开发与美加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周颖,冯磊 .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出台[J]. 中医药管 理杂志,2009,17( 4) : 297.
[3]中医体质学在 “治未病” 中的应用研究 方旖旎1,王琦1,张国辉2,李天星1,李竹青1,杨正1*
[4]王一然,王奇金.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解读[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7,38(07):828-831.
[5]杜莹莹.中医体质辨识对于亚健康状态、慢性病的应用初探[J].饮食科学.2018,(20):83-84.
[7]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王拥军,吴兆苏,李惠君,顾东风,杨跃进,郑哲,陈伟伟.《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03):209-220.
[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01):1-44.
[9]王思静,张华,辛锦钰,马学宽,徐亦男,安冬青.和田地区1500例成人中医体质调查及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0,43(02):225-228.
[10]朱燕波,王琦,邓棋卫,蔡晶,宋晓鸿,闫雪.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01):40-45.
[11]赵蒙,高云.中医体质辨识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06):31-34.
[1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J].中 国糖尿病杂志,2014,22(8):4-5.
[13] 王琦.9 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 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14]罗嘉莉,张晓霞,鲍欣雨,谢易娴,黄俊轩,彭欣,王培席.社区老年人中医体质分型及组合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05):516-521.
[15]沈艺华.基于身体层面的心理健康促进策略[J].心理月刊,2020,15(18):60-61.
[16]Huang Y Q,Wang Y,Wang H,et al.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Pubmed,2019,6(3):211-224.
[17]张华,郜俊清,于宏梅,赵德强.老年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05):534-537.
[18]谈荣珍,章新友,张玉娇,牛晓录,刘莉萍,郭永坤.抑郁症的证型与体质及其关系的文献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1(04):32-36.
[19]姚实林.气郁质生命质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05):21-22.
[20]杨焕新,于艳红,乔明琦.抑郁症与中医九种体质的关系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06):2048-2050.
[21]邓玮瑜,彭远强,欧阳结贞.焦虑、抑郁状态与中医体质的关系研究[J].四川中医,2019,37(08):66-69.
[22]范俭雄, 张心保.精神病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128-131.
[23]杨小燕,张兰坤,盛蕾,凌志香.焦虑、抑郁状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5):1903-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