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运动技能”取向的思考与改革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王俊宽
[导读] 传统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运动技能”取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已无法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王俊宽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小学  015400
        【摘要】传统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运动技能”取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已无法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应该成为其专业发展的新的致力点,术科类专业教学的范式也应有一个大的变革,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运动技能”取向,价值取向
        在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通过教师专业化运动,以提高师资质量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和关键,教师专业化无疑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不仅深刻改变着基础教育的学校体育,而且也引发了体育教师教育的变革。辨析传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局限性并寻找新的致力点成为整个学校体育界的中心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体育教师教育改革以及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运动技能: 传统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在我国,体育教师培养和成长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运动技能专业化”价值取向,人们评价一位体育教师是否“专业”,主要就是看其自身是否具有或曾经具有相对较高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运动技能”取向彰显出我们的体育教师都只是具有学科专业化却不同时具有职业专业化的群体,而且是一种将“学科”局限于“运动技能”的狭隘的学科专业化。然而,对于非体育专业人士而言,则通常产生误解,将本是竞技体育人才才具有的高水平运动技能要求往往也强加到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教师这一“体育”专业人才身上,由此形成的社会规定性必然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
2.体育教师专业“运动技能”取向的负面作用
2.1体育教师对专业发展领域认定的错位
        体育教师常常将针对少数体育特长生的课余运动训练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作为其专业发展领域。由于体育教师专项技能的擅长,教技术得心应手,但讲道理未必在行,于是他们热衷教技能和注重学校课余训练也在情理之中。调查发现:体育教师是在以健身专家或职业教练的职业定向来提高其专业地位,而不是将专业发展领域放在针对大多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当前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体育教师的质量相比以前越来越高,然而学生相比以前却越来越不喜欢体育课了。
2.2 体育教学的训练化倾向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运动技能”取向还带来体育教学的训练化倾向。在我国,“术科”在以培养体育教师为目标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保持在总课时的50%~70%之间,近年有所下降。对于那些将成为体育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他们大多长于各运动项目运动技术的演练而短于教学情境中体育过程和体育教法的研究与设计,很容易把运动训练的过程与方法直接套用在体育教学上,直接带来了体育教学过程的训练化倾向,以致出现学生大多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现象。


2.3 学校体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运动技能”取向还是导致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由于在术科上过于强调各项目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忽视对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能力以及对各运动素材教材开发与设计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学校体育领域的理论研究繁荣与教改实践贫乏的现象。一方面,以技术和技能见长的一线体育教师鉴于自身的素质结构,对于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无法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本质,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难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行为准则并加以运用。另一方面,由于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大多数并不在体育教学一线的体育理论工作者,其所著的体育教学理论由于缺乏体育教学的滋养,只能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谈上。事实上,从当前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看,“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比较突出,不少教师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成为了其所倡导的理论,他们实际所使用的理论还是原有的经验。
    
3.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新定位
3.1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致力点
        现行的“技能本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彰显出我们体育教师教育认识的滞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不能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基点。从范围上看,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要求全面,即所谓的“多能一专”或“一专多能”,而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则往往是局限于某单一运动项目。体育课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取决于体育教师“‘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教”的知能应该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所在,也是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体育专业人才的根本差异所在。
3.2 专业课程范式的转型
        术科类课程必须改变目前只学习技艺性竞技运动知识的单一课程目标。此说无意否定竞技运动知识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仍是术科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只是作为完善培养目标所需术科专业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主体。术科类课程所授知识的主体应该是:获取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性竞技运动和技能,并在教学中与健康教育、生活体育、娱乐体育、趣味体育以及具地方特色的各种体育形式结合起来,遵循实效性、普及性、适应性、教育性原则,传授系统的体育知识和方法手段。这些知识的获取将极有益于体育教师胜任学校体育及其他体育工作。
4.结论
        总的来说,对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对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过去的体育教师培养由于对自身专业特质缺乏认识,直接导致的是专业价值的失落。体育教师的“教育家”身份体现并不明显。而从体育学科的角度看,我们的体育教师教育也没有体现出职业的专业性,直接套用了一般体育学理论与实践。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课程与一般的运动训练并无二致,然而,就运动成绩而言,体育师范生与专业运动员又存在巨大差距。从新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着手,重新构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体系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已是当务之急,这其中包括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范式的转型、教育实习形式的完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爱峰.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2] 李丽.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机制现状的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10.
[3] 王健. 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及改革[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 毛振明. 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