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许锋
[导读] 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深入贯彻落实,要求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许锋
        瓦房店市第一初级中学  辽宁省   116300
        摘要: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深入贯彻落实,要求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体育学科知识的教育理念,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运动技能,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提升途径

引言
        目前,在中学体育学科教学中,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师缺少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导致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缺少正确的认识,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体育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综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情况等,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含义
有效教学这个词语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开展的教育科学化运动中。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有效教学是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如果将有效教学拆分成两个词语,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知识学习获得成长和进步,并且不会产生厌学等不良情绪。有效教学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结合教学情况开展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问题
        在初中教育教学阶段中,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为了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知识学习,来增强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但同时,受到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影响,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与预期教学要求相背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不利于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而且,初中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降低会带来诸多的不良现象,如学生没有足够的体力在学习中保持注意力集中,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提高自身的身体素养。同时,这种现象也是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应用不合理的体现,这与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下提出的教学要求不相符。
因此,为了有效的转变上述不良教学现象,体育教师需要对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学习,从自身做起进行知识的丰富储备,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适当的增加学生的课堂体育锻炼时间,从而根本上解决学生自身身体素质降低的教学现象。例如,在有关田径运动的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计划,并组织学生进行适量的体育跑步训练,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并且,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一段时间之后,体育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跑步的时间和圈数,从而实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
三、如何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保证有效教学目的的实现。

本文针对中学体育学科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课前准备工作、课堂教学组织、课后运动练习这三个方面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运动意识和身体素质。
(一)课前准备工作的有效性
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前提,只有在课堂教学前期做好教学内容的准备工作,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问和困惑。同时,有效的备课工作是需要具有清晰且简明的教学目标,提前制定好课堂上所要讲解的内容,并围绕这部分内容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教材内容,最大程度的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简明易懂。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
(二)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做好教学组织工作,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根本保证。如果在中学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所要讲解的知识内容缺少深度层面和广度层面的认知,不仅会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浅层教学,还会在课堂教心中出现显而易见的教学错误。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的进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学习,限制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下,中学体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探索,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利用精炼的教学语言,强化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积极意识。同时,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课上测试的方式对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判断,并根据实际的测试判断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练习,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三)课后运动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活动完成之后,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做好课后教学的巩固,主要是制定相关的课后运动练习活动,强化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锻炼习惯。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的认识到运动贵在精,不贵多,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基于此,在中学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后运动练习的有效性,需要充分了解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后运行练习,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后运动练习中,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学习心情,以及缓解身心压力,从而实现中学体育教学根本教学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学科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学习,转变自身的知识教育理念,综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采取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前、中、后这三个阶段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薛兆生.浅谈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8):22-22.
[2]俆德生.浅谈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文摘版),2015(8):157-157.
[3]魏萌.浅谈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收藏与投资,2017(006):136-136.
[4]吕林林.浅谈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版),2019(010):162-162.
[5]高武平.浅谈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010):248-2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