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上第22期   作者:姜霞
[导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那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的特点。
        姜霞
        云南省大理州教育体育局  云南省大理市    671000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那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的特点。但是随着民族的发展与时间的流逝,很多特有的民族文化正在不断消逝,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其特有的作用也无法再次得到发挥。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但为了发展而抛弃独有的文化,归根结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值得我们反思。传统文化的教育逐渐在教育行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教师与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所考量。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探究;
        
        我们的社会正在向现代化不断发展,这也是我们提倡的趋势之一,但是发展现代化,并不代表对过去的完全否定,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以传承与弘扬,让下一代继续学习。相对比其他科目,语文科目在这一方面的任务较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之一。所以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帮助下一代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从国际范围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较高的评价,中国也位列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由此看来,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较大,值得我们继续传承与弘扬。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也有了新的内容,出现了诸多新的形势。传统文化绝非铁板一块,它会随着周围环境要素的变化而转变,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更需要人在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继承与弘扬【1】。考察过去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我们国家在某些阶段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导致很多文化出现了消亡的迹象。在日后的发展中,国家重视文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其中投入的资金与人力物力也逐渐增加,并且政府以及高层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绝不可以被抛弃。当前,我们需要肩负起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这个过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其中教育部门为首,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继续将文化进行传播,并应召相关规定,积极完成基础教育的改革革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必须有更加紧迫的责任感与意识感,尽快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学科教育中。语文学科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希望通过学习让学生发现世间万物之间的联系,感受其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所以这样的一种科目与传统文化更加亲近,也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文化在我们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茁壮的地位,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意义非凡,我们要保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被之后的一代代人不断传递下去,并感受到其中的内涵所在,由内而外坚定文化自信。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想价值观念正在处于形成与发展的时期,所以要注重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受益终身的文化观念。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尽管相关部门提倡,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科目中,但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任务的重要性,仅仅当成一种工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融入,但认真程度远远不够,同时没有对这一工作正确的认识,效果不够理想。当然其中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意识到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但是由于工作量较大,同时没有经验,很多教师并不知道该如何着手这一份工作,没有实现良好的安排。由此看来,传统文化进入课堂的进度较慢,且效果十分不明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
        
        我们国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大,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很多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发现学生的反馈情况不好,很容易失去自信,不断在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安排上找问题,然后对于学生的要求会下降,对于学生很多方面的诉求开始忽视。

这样一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愈加困难,预想效果达成的可能性更加渺小。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分析
        (一)培养兴趣,产生良好认知
        传统文化经过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庞大的知识体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较大的难度。同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逻辑思维,年龄也有一定的限制,认知能力处在较为低下的阶段,很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难以理解,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同时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所在。长久下来,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较大的打击,失去兴趣后不愿与教师进行配合。想要改善这样的局面,需要教师做出进一步的努力,注重发现学生的爱好所在,将爱好与学习内容相连,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由于年龄原因,很多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会容易对故事等事物感兴趣,也愿意在游戏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3]。例如在进行《晏子使楚》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讲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更佳引人入胜,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另外这一时期的孩子们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在原有故事情节中加入一点悬念,让学生大胆猜测,同时对教师给出的答案能够更加专注,更加认真聆听。很多学校已经完成了相关的技术建设,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起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法展示出来。利用不同种类的技术条件以及授课方法,让课堂形式得以丰富,也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加。通过这样的方使难度逐渐降低,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对传统文化的印象逐渐加深,好感度逐渐增加,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二)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情感
        教材的编写是经过了较为严密的思想过程的,编写者会关注学生的思想特点,将内容顺序等进行适当的编排调整。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成长规律关注的程度不够,对于学生的接受情况不多过问,很多学生并没有对内容产生实质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关注教材背后的精神内涵,并注意将其传给学生【4】。带领学生感受教材文字中蕴藏的语言力量,进行深度阅读,帮助学生创设相应的情景,理解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深意,并在感受的过程中努力将这样的一种能力实现内化。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够有所提升,不再对文言文等内容有过大的排斥,并能够与优秀作品达成共鸣。举例来说,学习《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并将这样的情感进行转化,将自己带入到情境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给心灵一场悠远的旅行,帮助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中的魅力,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结语
        无论怎样发展,也不能丢弃我们民族文化中原本的精髓。所以要将传统文化渗透的工作尽快提上日程,融入日常教学的课堂中,在合适的年龄段对学生进行应有的科学的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做出相应努力,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传承的任务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薛娟娟.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08):86.
        [2]张淑芳.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79.
        [3]王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华夏教师,2020(17):21-22.
        [4]张爱红.关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讨[J].华夏教师,2020(09):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