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浅析 任庭娟

发表时间:2020/11/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任庭娟
[导读] 摘要:近年来,伴随惠农政策在农村的推行,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驾车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654218
        摘要:近年来,伴随惠农政策在农村的推行,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我国国土广阔,人口众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在农村扶贫工作进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扶贫工作针对性不强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这一政策改善了过往扶贫工作不到位、不具体等问题,做到精准识别、帮助、管理扶贫对象。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之后在我国的实施。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人口数量较多,且农村和城市间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类型等方面的区别,导致两者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本文主要针对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建议。
        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增收方面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传统的生产方式不仅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限制,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例如由于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不同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农民的收入得不到提高。这是由于农民缺乏生产技术以及资金,对市场情况不了解,导致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会泽县属于高寒山区,农业种植环境恶劣,常种植的经济作物为马铃薯,受自然条件以及交通运输的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销量一直不佳。
        1.2 基础设施方面
        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物质保障,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例如部分农村的交通不畅,无法保证正常供水、供电。其中交通问题是大问题,像白彝村和熊家村那里气候适宜,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生产的多数农作物都无法外运。
        1.3 集体经济方面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部分偏远农村地区集体经济发展较慢。同时,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意识到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再加上当地政府支持政策较少,阻碍了集体经济发展。
        1.4 人口素质较低及资金短缺
        目前,中国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因此,面对新兴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大多数农民很难将其利用起来发展农业生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此外,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有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政府支持和激励政策缺乏具体针对性,导致资金短缺,难以真正指导农业生产。
        2 精准扶贫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2.1 完善和优化扶贫机制
        在没有实施精准扶贫之前,我国农村扶贫机制存在一些问题,缺乏精准度和针对性。精准扶贫机制的出台,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提高了精准度和针对性。根据农村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切实完善和优化了扶贫机制,提高了扶贫效果。
        2.2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精准扶贫工作提高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农民的幸福感,同时也提高了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 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在基础设施以及集体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农村经济。
        3.1 精准帮扶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难以提高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精准扶贫制度和政策背景下,可以通过精准帮扶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民收入,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在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方面,可以通过了解农民的需求,对有创业想法和意愿的农民进行培训和资金扶持。
        (2)帮助农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使农产品丰收。
        (3)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此外,为了能够切实有效保障农民的生活,还应该完善农村的医疗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感。
        3.2 精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在完善和优化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精准施策。
        (1)根据农村的道路情况,加大修建道路资金的投入力度,实现村村通路。
        (2)对于一些确实无法修建道路的农村,可以实行整村搬迁,切实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用水用电方面,切实保障农民饮用水安全,满足农民的用电需求。
        (4)完善农村的网络设施建设,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市场信息的获取速度,增加农产品的销量。
        (5)加大新能源建设力度,通过新能源和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3.3 精准管理农村集体经济
        在精准扶贫制度政策背景下,应该对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精准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提高和加强农民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观念和认识。从我国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的城中村学习有关方面的管理经验,认识到集体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让农民认同和支持集体经济,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2)制定有关政策,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返乡创业。同时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技能,促进农村集体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3)农村村委会和当地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产业和产品优势,争取国家的扶贫资金或者扶贫项目,促进当地农村发展。
        (4)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开发农村旅游项目,扩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带动其他产业健康发展。
        3.4 做好扶贫规划工作
        精准扶贫与普通扶贫的最大区别在于精准。因此,有必要合理规划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内容,结合农村的民生民情,制定科学的扶持管理方案,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设立与脱贫信息的公布、管理平台,为脱贫工作做好管理准备工作。通过对农村地区具体的调研,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坚持用事实、照数据做决策。同时特困地区的工作人员,还应注意做好搬迁工作,将贫困人员迁移至交通更为便利,居住更加安全的地区,以帮助贫困人口。狠抓农村住房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计问题。
        3.5 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必须应该针对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做好扶贫工作,及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做出符合当地民生民情的改进措施。例如,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质量的农作物,可以改变农村地区农作物单一的现状,地方政府还必须根据当地实际,做好项目宣传工作,吸引外部投资,充分利用农民的非农作时间,让他们有闲暇时间仍然能够有维持生活和增加收入的工作,这不仅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有助于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利用落户补贴等政策倾斜工作吸引高素质人才留在本地。其次,政府部门应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基础设施保障工作,出台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其中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在这之中,首先需要解决农村地区的交通问题,修建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路。对于公路修建不太可能实现的地区,可以组织农民搬迁,改进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还应做好农村的网络通讯工作,帮助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大举措,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精准扶贫背景下,还应该优化和完善相关扶贫机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刘水镜,赵洋,黄万猛,等.精准扶贫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农家参谋,2019(17):41,45.
        [2]武文汇.我国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经济转型探析[J].农家参谋,2019(11):16.
        [3]张建琴.精准扶贫视阈下的贫困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探析———基于江西省上饶市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6(3):115-116,49-51.
        [4]黄忠海.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7(15):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