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赖泓
[导读] 摘要:水泥混凝土材料因其防火性强、抗久性高,并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值,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质量也会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产生影响。
        黑龙江省六建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摘要:水泥混凝土材料因其防火性强、抗久性高,并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值,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水泥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质量也会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应对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予以高度重视,明确具体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流程,进而确保此技术的合理应用。为此,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展开了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有效控制措施,希望可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工艺性较为复杂,且技术更新速度较快,在研究施工技术时除了要从整体性进行分析以外,还应对施工过程中某个施工环节的技术进行重点分析。水泥混凝土需在施工现场进行配置,施工现场的环境等多种因素发生变化时可能会使混凝土材料的质量稳定性发生变化。因此,施工单位在水泥混凝土施工时应着重进行施工技术的优化与完善,以此确保水泥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有效提升。
        1.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1.1混凝土浇筑前准备工作
        混凝土浇筑开始前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应全面检查模板及待浇筑钢架,对其表面存在的杂物进行清理,并事先浸湿模板,此时应控制好水量,以免模板底部囤积过多水分。其次,应对插筋及预埋件的位置做好预留,并确保预留位置的准确性,避免出现位置偏移或模板松动现象。此外,还应明确具体的浇筑位置及浇筑工程总量,进而合理进行浇筑管线长度的确定,并做好管线内部的清洁工作。
        1.2立柱、横梁与板的浇筑施工
        部分建筑工程中,由于地下车库等结构较为突出,其顶板、墙壁以及立柱三者之间需要紧密连接而使用了大量的钢筋,因此对此部分结构进行浇筑时工程量相对较高,施工单位应合理进行浇筑技术的应用,进而确保浇筑质量可符合施工标准。
        1.2.1立柱浇筑施工
        立柱浇筑时应先浇筑5-10cm的厚度以提高立柱的支撑性能,在浇筑之后应在充分的振捣之后再进行下一层的浇筑。每层浇筑时都要控制好浇筑厚度,确保厚度超过50cm为宜,同时振捣时应注意振捣棒不可与钢筋距离过近。浇筑时既要对水泥的上部进行振捣,还应对下部的模板进行敲击,进而使模板位置不发生偏离。如果立柱高于2m以上,应采用分层浇筑法,每一层浇筑后都应立即进行洞口的封堵,确保每层都可一次性浇筑完成。
        1.2.2横梁与板的浇筑
        横梁与板浇筑时应注意一层浇筑完成后应停止30-60分钟后再浇筑第二层,可使用赶浆法进行浇筑,以梁的高度为依据进行多个浇筑层次的划分,先进行底部浇筑,之后再逐一浇筑上部其他层面。
        1.3处理后浇带
        1.3.1后浇带的留设
        此施工环节需要利用钢丝网膜进行缝隙的封堵,进而确保浇筑主体时部分混凝土可外漏至缝隙当中,在混凝土初步凝结后需用较强的水流对缝隙处进行清洗,直至其中的石子裸露后再进行钢丝网膜的拆除。通过此种方法进行缝隙处理可使其表面较为粗糙,有利于与再次浇筑的混凝土有效粘合。
        1.3.2后浇带浇筑
        在48d后开始浇筑,使用微膨胀混凝土,其强度高于其他类型混凝土,且在48d中,施工人员需使用木胶板覆盖石子表面,防止其他物质进入。最后,模板拆除后,需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鲜膜,在6-12h内浇水,养护表面,如温度较高,可适当缩短浇水时间。但拆除模板时,必须保证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负责承重的模板应在达到要求后拆除。
        2.混凝土浇筑中应注意的问题
        2.1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用适合的水、石灰的比例混合。


        2.2振捣混凝土时需用振捣器振捣,器具与地面的角度大约为45°,振捣棒头部向前,棒与棒的距离为50cm,并在振捣中预防漏振、超振的出现。
        2.3拆除运输道时,需再次振捣边角处,经过振捣的混凝土表面按照水平线的高度抹平,并用相应的方式吸收混凝土表面的水分,以控制混凝土表面因水分蒸发出现的割裂。只有强度达到1.2MPa,才可以上人,否则会破坏混凝土表面与内部结构。
        2.4浇筑工作需体现出连续性,如果中途因为其他因素需要停止,停止时间必须缩短,确保上一层建筑凝结前,下一层浇筑结束。
        2.5浇筑时应检查预埋件位置是否变化,如果出现变化,需在浇筑前把位置纠正。
        2.6对于地下车库的浇筑,是在模板上浇筑大量的混凝土,并把混凝土的表面抹平,随后在上面铺设2.5cm厚的砂浆,以达建筑工程中结构建设要求。
        由此可见,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不仅对于建筑物质量保障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其结构抗震及稳定等性能。
        3.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措施
        因混凝土有良好的强度与耐久性,其使用能够增强建筑强度,延长建筑使用时间,特别是商品混凝土,使用后可以加快施工进度,控制施工成本,同时更重要一点在于有效地保障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
        3.1做好温度控制
        对混凝土来说,由于受到其自身特性所决定,温度会对它诸如抗压强度、耐用性和抗震等性能有着不小的影响,所以在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上采取温度控制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结合实践来看,温度控制技术中最常用的有几类:第一,结合建筑工程建设实际以及现场试验情况确定下混凝土最佳配合比,以此降低其温度影响;第二,混凝土拌制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好温度情况,一旦超出标准后就应当采取洒一定量水的方式来控制。
        3.2合理应用浇筑技术
        3.2.1筏式浇注技术
        受基筏较厚厚度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混凝土浇筑工作时,需要特别注意混凝土的冷却问题,着重考虑内外部混凝土存在的温差,以及表面裂缝问题,同时需要轴承性能来协助发挥保护结构的作用。
        3.2.2墙混凝土浇注技术
        为了保障墙体的质量以及稳定性,需要在模板底部,铺设一层灰浆层。在进行墙体浇筑时,需要尽量使其控制在40cm的高度。在施工过程中,对不同的混凝土层进行施工时,需要将混凝土的浇筑间隔控制在2h内。
        3.2.3屋顶浇注技术
        如若混凝土板的厚度较大,此时应该借助插入式振动器,从而实现板上的振动处理。
        3.3加强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
        结合工作实践来看,要想有效地保障建筑建设质量,做好混凝土浇筑后养护十分重要。在目前的养护条件下,最有效的养护方式是借助自然养护的方法。但是在使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必须在浇筑完成后的3~5小时之内,选用具有较好吸水保湿效果的混凝土覆盖材料进行混凝土养护操作,并且要保持持续浇水,以确保混凝土长期处于湿润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借助了对混凝土温度的测试来实现对混凝土的养护。
        结语:混凝土浇筑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之一,会因不同因素的影响,出现不同的质量问题,对此,笔者结合案例,总结了技术所需的前期准备、技术要点等,强调了对柱、梁、板与后浇带的处理。由此,我们需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优化,以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阚云军.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应用探究[J].门窗,2016(7):107.
        [2]郑文武.刍议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9(29):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