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经验与启示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杨添城
[导读] 摘要:广西、贵州以及云南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面积在90-130平方千米范围内,广西是我国较大的喀斯特地区之一;在喀斯特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石漠化情况。
        广西钱江水利水电有限公司  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广西、贵州以及云南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面积在90-130平方千米范围内,广西是我国较大的喀斯特地区之一;在喀斯特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石漠化情况。我国正在积极研究喀斯特地区出现的石漠化情况,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治理工作,总结和归纳综合治理工作,可以为我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
        引言:
        在喀斯特地区出现的石漠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上述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喀斯特地区导致石漠化的成因,与人们的活动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早期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为发展经济破坏了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对生态环境及居民生产生活产生严重的危害。加大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综合治理力度,可以降低石漠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喀斯特地区生态与社会互助、良性发展。
        1.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主要概述
        石漠化理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水土工作人员在研究我国地质结构时,发现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较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喀斯特地区出现石漠化情况,是由于人们在发展社会和经济建设过程中,采用错误的方式不断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深层次的基岩裸露在地表之上,稀薄的土壤无法承载人们的活动需求。
        现阶段石漠化程度分为三个等级,一是轻度石漠化、二是中度石漠化、三是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在我国较为常见。根据2019年4月广西新闻发布厅举行全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广西治理成效新闻发布会情况,结合《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可以发现广西石漠化治理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对比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发现广西石漠化土地净减38.72万公顷,减少率20.2%,净减面积超过1/5,取得了全国第一的治理成效,但就目前来看,广西石漠化治理形势依然较为严峻,截至2016年底,广西岩溶地区依然有153.29万公顷的石漠化土地,占全区国土面积6.5%。
        分析广西石漠化现有数据信息,结合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情况,可以总结石漠化问题产生原因;本人认为,石漠化问题产生主要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活动下喀斯特地区地质结构以及植被受到破坏,产生严重的地质结构变化以及土壤结构退化的情况。石漠化问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耗散结构类型,另一种为非线性系统类型。上述两种类型在表现形式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形成过程存在共同点,在亚热带区域内的喀斯特地区,人们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过度使用土地会使原有的生产能力不断降低,最终出现退化的情况,导致土地内部含有的基岩,在较深的位置逐渐裸露在地表。现阶段地质人员在研究石漠化问题时,已经对耗散结构类型的石漠化问题形成初步的理解,认为在耗散结构类型石漠化问题发展过程中,未出现碳酸岩结构,证明与碳酸岩结构无关,使耗散结构类型石漠化问题的研究方向,转移到基岩外露领域,根据基岩外露理论,认为石漠化的形成过程,与基岩外露存在密切的关系,工作人员在研究如何治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时,基于基岩外露理论探究治理石漠化的方法。
        2.治理石漠化的思路
        广西在治理石漠化问题过程中,应确定治理石漠化问题的思路;将保护生态平衡作为基础,采用经济建设与保护协调发展的方法,首先恢复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然后再开展经济建设活动。在广西出现严重石漠化问题的喀斯特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地处内陆,生产条件较少,该地区可以采用种植果树、油茶等经济林的方式,配合种植牧草、合理建设畜舍,将牲畜圈养作为主要治理方法,并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进行辅助治理。在治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的过程中,经济林及牲畜产生的经济效益,仍能带动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此外在治理石漠化问题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生物治理方法,同时配合使用封山育林或者人工造林等方法,最大程度遏制石漠化现象的发展。

在有效遏制石漠化现象发展过程中,石漠化地区应在农业领域投入更多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资金,建设完善的硬件设施,充分发挥硬件设施的优势,使传统的农业产业与石漠化相结合,发展石漠化地区农旅一体化经济,让当地农民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在新的农业领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在治理石漠化问题时,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喀斯特地区的实际情况,最大程度恢复生态环境原有的状态。在石漠化问题严重的地区建立保护体系,对区域内进行宣传教育,禁止出现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石漠化问题严重的山区在保护体系中,既能有效保护地表植被,还能增强山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当地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下,保护区域内的人民通过搬迁等方式,扩大保护体系的建立范围,使更多的地区纳入到保护体系中,有助于加快生态环境的恢复速度。
        3.综合治理石漠化建议
        3.1 治理石漠化 ,以林草植被恢复为主
        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喀斯特地区出现石漠化情况,不仅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风沙漫天,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喀斯特地区出现的石漠化问题,是生态环境对人类的警告。喀斯特地区在治理石漠化问题时,应针对出现的石漠化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引发石漠化问题的原因,结合原因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大石漠化问题的治理投入,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在治理石漠化问题时,采用以林草植被恢复为主的方式,配合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在林草植被恢复过程中,充分利用水资源,保证林草植被处于健康的生长状态,为后续的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政府应给予石漠化问题质量工作更多的政策支持,在恢复林草植被的过程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向困难贫困人群提供技术支持,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使农业与石漠化治理相互融合,探索出石漠化问题治理可持续发展道路。
        3.2智能管控管理,提高治理石漠化的效果
        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智能化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石漠化的防控治理中,如GPS技术、无人机技术、卫星监控技术、遥感技术等。未来在石漠化监测、治理过程中应加大相关的科技应用及研发,可以应用为微型检测或者无人机技术,对岩溶地区进行遥感检测,通过该方法可有效获取石漠化的空间分布以及严重程度,这种方法对岩溶地区大范围遥感检测,然后在利用卫星影像进行预处理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从而实时了解石漠化的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些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可有效遏制石漠化的现象,提高治理石漠化的效果。
        3.3因地制宜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石漠化问题综合治理工作,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林草植被恢复的基础上,充分融入经济协调发展的观点,在开展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包括旅游资源、养殖资源等,使传统的农业产业与石漠化相结合,发展石漠化地区农旅一体化经济,形成旅游与养殖协调发展的治理体系,在治理石漠化问题过程中,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严格的管理措施,保证治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还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让参与治理工作的管理人员以及农户看到治理的希望,从而坚定因地制宜原则,不断投入更多的力量开展综合治理工作,有效提高治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喀斯特地区开展石漠化问题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参与石漠化问题综合治理工作的人员,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法,并且充分发挥喀斯特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将旅游与养殖作为治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石漠化问题的治理水平,使我国各地区在综合治理工作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获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正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与经济效益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1-106.
        [2]韦清章.喀斯特地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