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2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0卷第14期   作者:陈梦
[导读]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的首要因素,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陈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  250300
        【内容摘要】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的首要因素,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对策探讨三个方面,以原生家庭教育为基础,构建家校沟通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原生家庭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够映射出其背后家庭的样子,亦能够反映出父母为人处世的方法。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研究方面[1],家庭教育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构建,因此,积极探索原生家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切实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服务。
        1 原生家庭的影响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健康的心理能够支撑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也能够帮助其顺利从学校向社会过度,而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1家庭成员的缺失
        当孩子尚在襁褓中,母亲的陪伴多为细腻型,温暖的拥抱可以提升婴儿的安全感,建立最初的情感依赖;父亲的陪伴多为粗犷型,自由的玩耍可以帮助婴儿建立最初的社交自信。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中的情感需求都在不停地变化,当成长中缺乏任何一方的关爱时,孩子的性格就可能变得敏感、自卑。所以在单亲或重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多伴有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问题,因为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在处理问题中也常有抵触情绪。
        1.2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社会文明也在不断进步,95后和00后的青年群体通过各个渠道与外界相连,尤其是在网络发展的今天,他们自身拥有着时代性,合格的亲子关系应该建立在沟通平等、互相尊重之上。但由于教育知识匮乏或者原生家庭的教育延伸,父母的观念依然存在很多差异,消极的教育方式必然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出现不良的影响。
        1.2.1溺爱型教育  父母的过分袒护和过分放纵让孩子不能客观地融入到人际交往中,即便做了错事也能毫无底线地为其埋单,长此以往会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考虑他人的感受,甚至出现过激行为而不自知。
        1.2.2放任型教育  有的父母不参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听之任之,认为孩子总会长大,殊不知孩子的成长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导向,建立合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便无法抵御来自各个方面的诱惑。
        1.2.3权威型教育  在过去的中国,父母主宰着子女的人生,但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父母的教育是引导、是沟通、更是民主和尊重,权威下的教育,是把孩子的一生都捆绑在父母的人生轨迹和经验上,导致孩子要么缺乏主见,凡事不能自己处理;要么过分偏执,逆反心理严重。
        1.2.4焦虑型教育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抱有过高的希望,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给其过多的压力,把个人的焦虑不知不觉地传输给了孩子,导致孩子成年后依然患得患失,害怕失败,没有足够处理困难的能力。
        1.3成长环境的和谐程度
        家庭气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生活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精神依赖。身教胜于言传,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程度,以及父母本身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文化底蕴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经常吵架的父母会让孩子性格变得敏感、怯懦或者极端、易怒;而良好的夫妻关系不仅是给孩子展示了爱的力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是其强大的后盾,更用行动为孩子树立了爱与被爱的榜样,能够让孩子增强处理困难的勇气。


        2 原生家庭的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是社会中坚力量的后备军,家庭教育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二者教育对象相同,教育导向相同,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实现育人目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1互补关系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二者分工明确,各自扬长避短。家庭生活给了大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原生状态,但是当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其自带的性格特征和心里状态根植在内心,较难修复,但是崭新的校园生活也给学生展示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交形式,弥补了性格中的缺陷。
        2.2合作关系
        家庭和学校都是大学生培养良好情操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具有方法的灵活性、情绪的感染性和沟通的及时性等优势,但是也有性格的延续性、教育的无序性等弊端,而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和目的性。二者相互配合,也相互依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支持下,是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的进一步引导,学校通过科学的方法,与学生本人及其父母的有效沟通,帮助他们构建健康的心理,从而顺利完成学业。
         
        3 基于原生家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探讨
        3.1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档案和谈话记录档案,增加辅导员对学生原生家庭的了解
        新生入学时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对个人和家庭信息情况进行登记,学校可以利用登记的信息对学生的个体做评估,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的情况、学习工作经历、兴趣爱好都可以作为参考,另外,学生家庭近期发生的重大事故也是评估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建立定期谈话制度和谈话记录档案,通过沟通获取学生的家庭成员结构、家庭关系、性格特点等信息,记录到档案中,为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辅导提供有效的帮助。
        3.2正视学生原生家庭教育的差异,深入心灵,发挥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和朋辈力量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性格也会有差异,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采取相应的沟通方式。对于特殊情况,应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有些学生讳疾忌医,也不愿意与家长沟通,这就要发挥朋辈的作用,利用学生群体中的关系亲近的或者党员及学生干部的力量,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霾,重获健康。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问题不是短时间可以修复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架起与学生深入心灵的沟通桥梁,学生的信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付出真心才能真正与学生共同成长。
        3.3构建家校沟通平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在校多数时间远离家乡,与父母缺少沟通,父母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尤其是在沟通内容方面,父母与学生之间的谈话多与学习和生活有关,大部分父母很少能够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学校应构建完善家校沟通平台,如建立家长微信群、设计辅导员网页、设立家长留言专栏[2]。家长可以通过各个平台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活动及表现,也有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3.4加强社会宣传,全面提高科学的家庭教育意识和心理健康意识
        学校为家长搭建学习平台,扩大宣传,建立有针对性的网站,引导家长积极参加培训,比如各类专家的讲座和交流会,就特定问题让家长积极参与探讨,分享家庭教育中的困难和得失,尤其是村镇地区,家庭育儿教育普遍落后,应有专业团队定期对家长培训,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案例,开展团体辅导,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
        ————————————

        [1]李云.论原生家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年,第19卷第11期:127
        [2]刘娜.基于原生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心理素养,2020年,第5期: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