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周易》智慧提升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效果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9期   作者:陆洁容
[导读] 《周易》(《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典

         陆洁容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高级中学    524100
         【摘要】:《周易》(《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典,是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结晶。易经智慧彻底揭秘了宇宙人生真相,是天人合一的完美修行准则,同时它体现着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笔者通过学习其中的德治观念培养道德修养,形成道德标准,转化为道德实践,在高中思政课堂中不断反思并运用这一思想,用辩证、发展变化的观点恰当地在课堂上运用“易”,不仅提升学习成绩,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 《周易》  思政课  立德树人    课堂教学
         【正文】:
         任教高中政治科多年,笔者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思政课,如何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我发现《周易》的智慧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典,是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结晶,彻底揭秘了宇宙人生真相,是天人合一的完美修行准则。
         我们追溯古人对《易经》的评价,发现有两个代表性的看法。初唐宰相虞世南说:“不学易不可为将相。”“将相”就是将军、宰相。药圣孙思邈说:“不学易不足以言太医。”“太医”是古代医术最高者的称谓。可见,在军事、政治、医学三个不同领域,都把《易经》当作最高学问。近代,科学家钱学森把《易经》称为“科学的经典”。日本明治维新时组阁的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承认他的正反合辩证逻辑定律来自《易经》的启发。
         不仅如此,《易经》知识还被选入“国考”试题!这更坚定我继续运用易学智慧提升思政课的课堂效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学会“易”,恰当地在课堂上运用“易”
         《易经》之“易”字的含义,易:日月二字合为易,象征阴阳之变易。易可以理解为“变易、不易、简易”。
(一)变易即变换表现形式与方法,形成新的信息环境。
         在课堂上就是适时转变教师的教学形式,因为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只有5分钟,要求学生一节课40分钟都集中精神听讲是不现实的。要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围绕主题(本质)来进行变化,张弛有道,涨落有序,在课堂进行到20分钟左右就要来个转折变奏,从而顺利展开高潮。在节奏与表现方式的变化中加深学习的理解与记忆。
         笔者利用上课开始前3分钟让学生进行时事评讲,让他们自己选材料、设置问题与角度并且自己组织答案,还要求“听众”们做好速记,适时提问。上课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明显增强了。同学们反馈说:现在才知道原来政治是这么联系生活的,并不是以前的死记硬背。
         设置“每天一点哲学”环节!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这些成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为人处世策略。我每天就在课堂上跟同学们学习一句,不仅落实到《哲学生活》的知识点,更让他们领略古老而深沉的智慧!例如:
         1、自强不息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释义】自强不息的意思是自己要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
         2、厚德载物
         【出处】《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义】厚德载物提倡的是一种宽容精神,它要求一个人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万物那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心胸开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当然,以上的知识点同学们都能回答道: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这个环节一般用在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情境下进行的“变易”。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全班学生分组,在6人学习小组中选出政治成绩最好的一名学生,担任本小组的政治学科助教,平常让其回答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并给其分派学习任务,督促本小组轮流在老师给的资料里准备好“每天一点哲学”的知识点归纳发言,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甚至,随机应变适时进行知识点的背诵与默写,来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够继续保持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学习热情。虽然他们说默完很快就忘记了,但是我鼓励说:知识需要不断重复才能记住,忘记了不代表什么都没有,要相信自己,再重复看、理解它,一定行的!关键是他们对以前理解艰涩的古诗词因为由于主动的接触而开始理解深刻,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
         所以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时政热点加以整合不断地增强学生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我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分解考点,对考试的难度、题型和考点的组织形式进行深入探索,争取考纲上每个考点过关、每个考点会用。每节课都明确学生必须通过至少一个考点,这样每节课学生都冲着一个目标前进,每节课都有收获。只要每节课都能够增加一点点学习政治的成功感,他们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了,毕竟“成功是成功之父”!
(二)简易即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入浅出。
         结合身边的例子,尽量把知识简单化让同学理解。例如:一道漫画题《引向歧途》,谈谈对鬼侠小说的认识。我从这样的题目归纳出一般解答关于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技巧。第一步审清题意,反映了文化市场存在什么文化现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二步回答文化对人有什么影响及其特点,应重视文化对人的影响,如果问的是优秀文化就要再答优秀文化的影响;第三步回答对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措施。这样做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组织新旧知识点之间的线性联系。
二、培养道德修养,形成道德标准,转化为道德实践
         笔者曾经问学生“你知道‘厚德载物’究竟是哪几德吗?”他们摇头。起码有以下内容: 1、感恩德:懂得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革命先烈与爱国民族英雄、感恩三军官兵、人民警察以及所有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们!2、口德,批评人的话:一对一地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3、赞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4、信任德,有多少信任,就有多少成功的机会;5、礼节德,有“礼”走遍天下;还有谦让德、理解德等等。   
         为了让他们亲身体会厚德载物的涵义!笔者通过半个学期的时间在一个普通文科班里实践。跟上述分小组学习一样,首先由他们选出组中政治成绩最好的一名学生,担任本小组的政治学科助教,然后让他们负责指导本小组内政治学科成绩排名第二的同学,在学习中进行互助式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时刻记住用“德”解决问题,“好好说话,保持微笑”成为了他们的相处之道,“我是光、我是爱、我是幸福的存在”则成为不会解题同学的暗号,其他组员就会热心给予帮助,从而推动本组的政治学科成绩大幅提高。他们总结归纳:在收获成绩的同时更重要是收获了友谊和幸福,果然是“厚德载物”啊!
         师生关系也是《易经》体现的一种阴阳关系,体现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联系观。师生间的对立与统一,既相互依存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越是联系紧密的人,发生矛盾的机会越多。所以教师应该坦然认识到:如果他不是我的学生,我就不是他的老师,就没有机会严格要求他,他也不会同我发生矛盾了。进而不要一味抱怨学生,反而多一点感激学生,珍惜这种师生关系!教师做到心中有学生,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
总之,高中思政课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巧用《周易》智慧,以身作则,不仅提升高考备考成绩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资料】:
[1]金阿宁.巧用“五步二法” 实现资源开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04):55-56.
[2]周易浅述[M]. 九州出版社 , (清)陈梦雷撰, 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