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定环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忠诚镇初级中学 557201
摘要:初中生刚刚接触生物课程可能感到比较陌生,教师根据学生适应新事物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应该结合其他科目和生活为学生设置趣味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并以生活为学习对象,运用多媒体、实验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增加生物科目的趣味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趣味教学;实践探究
引言:初中生仍然处于自律性和自觉性不强的阶段,因此许多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增添趣味性以吸引学生专注上课。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利用课程本身的生活性结合实验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中生物趣味性教学的实施原则和现状
在运用各种手段为生物课程增添趣味性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遵循教学原则。首先,教师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始终遵循生物课程本身的客观性,坚持科学性原则。生物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直观表象的显现,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课程知识点,并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是生物课程本身的科学性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联系生活解释现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坚持生活化、趣味性的基础上把握科学性原则,培养用科学方式进行思考。其次,初中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正处于发育阶段,因此教师应把握住初中生的记忆规律和理解状况来开展生物课程的教学,坚持适应性原则。从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视,忽视了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在教学中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氛围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缺乏趣味性的生物课堂不利于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因此需要对此作出改变和创新。
二、初中生物趣味教学的实施策略
1.趣味设疑
初中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趣味设问和解答的方式使学生的关注点聚焦于课堂内容。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所学的内容,从语文中提取一些趣味性的歇后语或谚语为学生设置疑问,打通学科间的壁垒。在语文课程中经常出现与生物课程有关的语言,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涉及到的生物食物链知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蕴含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作用等,教师可以这些有趣的词汇和语言向学生发问,为什么会出现谚语中出现的现象,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在“植物的生殖”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无心插柳柳成荫”为课堂开始前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柳树枝在地上随便一插就能成活呢?然后再逐步开展植物生殖方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柳树之所以能成荫是因为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其次,生物教师在设置疑问时可以把生物知识与生活知识进行巧妙衔接,用生活常识类比生物知识进行类比设问。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涉及到微生物的世界,对于学生来说微生物的活动和性状难以通过肉眼直接进行观察,所以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涉及到微生物或者细胞相关的章节时,教师可以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进行类比来设问。
比如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细胞与学校进行类比,并提问学生如果植物的细胞是学校的话,那么细胞膜可以看作学校的什么部位呢?是学校的围墙还是学校的教室?细胞膜的保卫功能和学校门卫是否有相似之处?通过一系列的类比设问,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难以用肉眼观察的生物知识。
2.创设情境
初中生物的课程从微观到宏观,涉及到的知识内容较多,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趣味性课堂,也能让学生在切身体验和观察中深入了解生物知识。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趣味性。生物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往往包含多种器官和系统的联合作用,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在课堂上安排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元素模拟生物进行某种活动的具体情形,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能将生物知识具象化。比如在“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这章内容的学习中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在植物体内和外界环境中的变化,因此教师可以安排一部分学生扮演氧气,另一部分学生扮演二氧化碳,通过学生的动态变化模拟光合作用,以幽默互动的形式展现其具体过程。其次,科技的运用能够辅助教师更加便捷地营造出多样情境,教师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帮助学生创造趣味情境。虽然生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但是初中生物中的部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更具立体感的情境和画面。比如在“生物多样性及其特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播放森林、湖泊等视频图像来展现不同生态内的生物多样性,也可以通过播放《自然之谜》、《大堡礁》等记录片如展现瑰丽的生物群像。
3.联系趣味生物现象
部分教师按照生物课本照本宣科导致学生与生物课程的距离感增加,因此趣味教学需要教师密切观察生活中与生物有关的有趣现象,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首先,教师需在讲解课堂知识时注意融入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与生物知识有关的有趣现象,激起学生探索生物趣味的欲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背后都蕴含着生物知识,教师将生活现象作为典型例子融入课堂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趣味生物知识,拓展思维,培养探究能力。其次,教师也应该做到把有趣的生物现象融入到学生作业中,作业的趣味性能够提升学生探索生物知识的兴趣。在教师布置作业时,应将习题内容趣味化,将习题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此外,教师也可以布置实践作业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周边的工厂状况和环境情况。
结束语
对于初中生物而言,挖掘课程的趣味性是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应通过设问、情境等方式为学生打造趣味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欲望。
参考文献:
[1]顾亚贤.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趣味性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6):49.
[2]陈文丽.初中生物趣味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