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井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大路初级中学 344223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然而由于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学生的实验学习水平不甚理想,亟待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创新实验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打造出高效的生物课堂。基于此,本文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效率
引言
实验教学是新课程标改革下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重要路径,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比重,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结合情景教学、互动探究等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打造出充满活力的生物课堂。
一、初中生物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教学方法缺陷。传统的生物教学理念可以直观的总结为两句话,“学生是附属,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中确实能够让学生学到较多的生物知识,但并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习惯以及学习的方式,且学生长期这种模式下学习还会很容易散失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最终很难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标。当前生物实验教学更多的是“看实验、听实验、验证实验”,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这一新现象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教学效果仍是和教师演示、学生看实验并无差别。这种现象在生物课程中十分明显,由于生物实验课程的知识很多都是偏向于理解,教师如果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将会极大的挫败学生的积极性。
2.重视实验结果,不注重过程。生物实验是按照教师既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而很多学生更多的是注重结果,忽略对实验过程的思考,更多时候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探究实验,培养出的只是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兴趣,无法真正引发学生内心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逐渐散失对生物实验的兴趣。
二、注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的策略
要想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打造出高效的生物实验课堂,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疑探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实验知识。
1.注重实验预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意识,在实验之前做好相应的预习工作,以便于更加清晰的理解教师讲解的实验内容。预习对于整个实验教学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时,教师可以在上堂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一项认识细胞结构、初步学会画细胞结构的课后任务,并让学生初步认识细胞,学生在预习之后就能更好的跟上教师的实验讲解速度,对于本堂课的重难点知识有一个更好的把握,并在预习过程中用用笔记记录下自身存在的疑点,在实验教学中进行该疑点的重点学习和记忆。
2.注重实验探究。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时,需要在其中加入重点知识内容,并具有针对性的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上面已经说过让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较为快速的进入重点知识讲解,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学生如果存在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教师针对学生欠缺的部分进行再次讲解,以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此外,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需要在其中尽量融入一些和学生实际相关的生活实例,比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讲解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光源下植物的不同生长姿态,然后向学生讲解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具体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物学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3.注重实验总结。教学总结是实验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起着消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作用,学生的知识消化程度和老师的知识总结有很大关系,在老师总结比较详细的实验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要好很多。所以,实验教学中也应该包含一些课后内容或者课后总结,不能让学生在实验以后就将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要“趁热打铁”,最终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实验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备课,将实验课的重点知识点提炼出来,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入重点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践探究,让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找出自己存在的疑问,而在课后,教师要适当的布置课后作业,实现知识的巩固。这种课前、课中、课后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而言十分适用,不仅能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出高效的生物实验课堂。
参考文献
[1]黄星.注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J].教师,2019(15):88-89.
[2]赵志学.注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1):92.
[3]金勇.注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J].考试周刊,2020(18):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