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18期   作者:武宇辉
[导读]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状况的程度也随之增高。
        武宇辉
        身份证号:431224199205****
        广东宇南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广州番禺  51147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状况的程度也随之增高。生态环境监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现环境监测的手段,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具体状况实施监测,能够及时且准确的了解到生态环境发展的具体状况,从而有利于人们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现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展开详细分析。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提升,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关注程度也随之增高。为了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同时还要根据现阶段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实时动态监测和控制体系,也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综合体系的建立。下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
        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起步相对较晚,于上世纪晚期才开始正式发展,随着时间的可以生态环境监测逐步发展至今,虽然初具规模建立了许多生态环境监测站和生态环境状况时事采集点,同时根据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建立一系列的数据采集、资源统计等调查研究,但相较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现阶段所运用的生态环境监测专业理论和具体实施技术尚不成熟,在规范和标准方面也缺乏严格统一,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监测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落实方面存在严重的区域化限制,尤为重视对城市和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监测,对村镇和轻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监测则较为轻视,这也因此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监测资源配置与技术应用的分布不均,对我国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整体化和全面化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阻碍。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起步的时间相对较晚,国家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较为有限,同时基础设施和相应专业设施的配套较为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监测技术能力的积累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许多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尚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当下这些先进技术难以体现出真正的实用价值,在这种境况下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停滞不前,当前仍然停留在侧重于污染检测层面,缺乏战略性的发展思维,这就需要把握国际化生态环境监测发展规律,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为下一阶段生态环境监测的未雨绸缪奠定基础。当然,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在工作制度、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弊端,在监管制度方面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正式保障,因此这也造成政府各单位和各部门之间责任明确不清,在很多工作范围方面存在交叉现象,在具体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较为混乱、推诿等诸多不良行为,对国家资源造成浪费。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方面缺少国家层面的统一完善和规范,致使我国当下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存在很多漏洞,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产生单一、失衡等诸多不良现象。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落实需遵守国家专职部门的统一规划,由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特殊性,再加上其工程系统的复杂性,不仅需要气象部门、农业部门、环保部门等诸多单位的密切配合,而且还需要这些部门之间能够实现彼此之间的广泛联系,使其在落实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相互沟通、密切配合,我家在这些方面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欠缺,至今都没有形成统一规划、权责明确且密切配合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模式。


二、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受到我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点关注。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时,将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纳入我国未来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因此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迎来了全新发展期,同时这也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和技术支持,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从我国先前的生态环境检测技术发展规律分析,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
        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监测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和存在的具体管理制度存在诸多不完善现象,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不断发展,其拥有的环境监测站和信息采集点也会随之增多,发展过程中所配套的各种专业设备也会得到不断的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生态环境监测,使其形成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全面发展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完善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也将实现各部门的统一管理,为之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时能够使每一单位各司其职,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资源和信息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实现生态环境监测的全面完善,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法的运用
        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法的运用将变得更加完善,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融合力度也在不断增大,逐步实现生态监测工作开展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同时也将这项工作的运行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智能化。在开展生态监测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专业检测仪器设备的功能也开始逐渐增多,其功能性也会随之增大,信息化和系统化的综合水平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强,生态监测实施过程中所获取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及连贯性也在持续提高。在落实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对各种数据的监测和信息传输也逐步变得高效,同时还可以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及融合。传统模式中生态监测手段和先进遥感监测技术两项内容的有效融合,更好的实现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传递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实现两者的通力合作,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监测所产生的数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实现这些重要数据信息的共享将成为一种现常态。
(三)仪器设备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所遵循的监测制度标准将更加趋于全面完善,其所运用的指标评价体系也将趋于更加成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将受到正式法律的保护,相关的法律文案将为其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将采用统一的监测规范、运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并且这一制度将变得更加完善,使其可以遵循统一指标的工作制度。国家根据统一标准的工作制度规划更加完善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其具体工作流程的设置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建立可以实现数据信息共享的监测机制,最终不断提升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快速进步、国家经济快速提升的新形势下,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困难和巨大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切实掌握好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监测现状中所存在的不良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迎合我国未来的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趋势,以此来显著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水平,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攀科.浅论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7):82.
[2]何文霞.探究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与发展,2020,32(01):204+206.
[3]赵少华,刘思含,刘芹芹,吴艳婷,吴迪.中国城镇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J].生态环境学报,2019,28(06):1261-1271.
[4]马雄德,王文科,杨择元,黄金廷.GIS在地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下水,2007(05):140-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