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洪利 沈晓强 林瑞丰 杜峻 杨宁
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 北京市 101100
摘要: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与各项技术综合提高,得到飞速的发展。如何对河道水环境进行治理,保证生态经济更好发展,对于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道水环境治理与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质量,更好地控制其内外环境,其中人工净化能力和自净化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将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在河道水环境工程中,可以有效提高修复效率,并且保证河道水环境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应用分析
引言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不同地区的河流和地质条件各不相同,导致河道治理效果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河流开发力度的加大,河流管理问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虽然我国在河流管理方面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仍有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需要解决。
1生态修复技术相关概述
将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在受污染的河道修复工程中,可以根据河道具体情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提高修复的质量与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分别是控制内源与外源、提高自净功能与人工净化功能。采用生态修复技术能够打破传统且单一的修复方式,对于河道水管理具有较大的优势。比如通过有效截污方式,可以避免受污染的水资源进入到河道当中来,降低河道中富营养化情况,从源头入手控制污染情况;二是周期性清除淤泥作为内源控制方法,通过该方式,可以防止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淤泥情况,降低内源污染;三是采用人工净化方式,在水质面临恶化过程中,可以对水体进行快速的进化,不断提高水体质量和透明度;四是利用水生态系统,该方式的利用可以使水质得到净化,并且美化河道景观,以此还给人们一个优美的河道环境。
2水生态修复意义相关分析
一般来说,相对健全的水生态系统不但要拥有足够的水生动物以及水生植物,还需要具备相应数量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其中水生态修复技术表示的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培养的措施来实现水体污染物净化效果,从而发挥改善水生物生存环境的意义,完成水体净化的根本目标。现在这一技术措施在国际上获得了大量的使用,不但是因为其拥有投资成本少以及应用效果好等长处,同时其工作成本也比较低,依照实践研究表示,在开展河道治理前要落实污染源控制工作,同时融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实践中发挥河道治理功能。现在我国河道建设观念也开始从传统的防洪往安全生态方向倾斜,河道治理观念获得了创新发展,逐渐致力于采用生态型的河道岸坡。这些措施都可以全面保障河道岸坡的安全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河道岸坡采用的原料一般是天然或者多孔材料。下面将对具体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进行分析。
3当前我国的城市河道问题
3.1河道水质破坏较为严重
当前,我国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河道水质破坏较为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如下:(1)我国城市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城市工业生产企业也在不断增加,有很多工业生产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都直接排放到河道中,进而造成了河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情况,严重时还会对水体内部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2)城市的居民的环保理念还有待强化,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加强对河道水体的保护,无形中也加重了水体污染情况;(3)部分城市内部的环境保护人员没有对河道水体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得河道水体污染的治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且还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3.2城市河道泄洪能力较差
受到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影响,城市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各类建筑工程数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也挤压了城市河道河流原有的空间面积,使得河道底部的泥土堆积现象较为严重,最终降低城市河道的泄洪能力。一旦出现较大的暴雨等自然灾害,城市河道则无法发挥自身的防洪作用,容易造成城市内部洪涝问题,影响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都需要相关的治理人员加强重视,注意进行城市河道的疏通,加强对城市水体的保护。
4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分析
4.1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
这一技术目前的使用是最普遍的,技术内容涵盖了好氧处理、厌氧处理还有两者融合处理。在详细的使用中,第一,人工培养可以减少某些污染物的微生物,然后将其放置在水体内,再利用把控微生物生长环境、种类、数量,完成对水体污染物的迅速处理。微生物处理技术的详细应用计划需要针对水体的污染情况、流域范围等,来明确菌种类型、数量等。目前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我国上海等河道治理中获得了使用,且获得了积极的效果。
4.2改变建造材料,控制河流污染
河道护岸基本上都使用现浇混凝土或浆砌石等材料,虽然混凝土、浆砌石等材料结构牢固性较好,但减少了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空间,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因此,河道改造必然要考虑到材料的环保性,确保修复治理材料的运用不会危害到河道的生态环境。较科学的做法是在岸堤内部使用干砌石、大块石等较通透的材料,表面多使用一些河流流域内根系发达的土生植物,将树和草相结合配以木桩的植物护坡法。
4.3水质净化
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实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科学合理地构建群落结构,正确处理动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适应生态系统功能。营造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生态环境,提高其净化能力和稳定性。为了满足鸟类和昆虫生存的需要,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改善土壤和水质,逐步实现生态自愈。陆生-潮生-水生生态群落:以生态护岸形成的河岸生物栖息环境为基础,通过对物种组成丰富、结构合理稳定的滨水绿化带的培育和恢复,以及湿地水生植物群落的培育与恢复滨岸形成了陆生-水生生境、植物群落和生态景观的不断过渡,形成了水陆一体的自然优美的景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其也是城市水系和园林水体的滨水地带。
4.4生态河床修复技术
河床指的就是河道的底部。在过去,我国在对河流进行治理时,一般都会对河床采用硬质的材料进行建造,希望通过降低河流底部的摩擦力,来提升水流速度。但是,硬质材料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会改变河流底部原有的生态环境,严重时还会改变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的栖息环境,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存。通过应用生态河床修复技术,应用泥沙河堤来提高河床的生态性,避免使用硬质材料,进而保持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结束语
在河道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利用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满足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在应用该技术时,需要结合水的实际情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工程方案,并且利用不同水质多样性特点,将多种方案进行结合,以此可以改善河道水环境,并且达到优化生态环境的目的。如果河道水环境生态情况受损,那么就会有导致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减缓,对于受损城市河道水进行修复过程中,应当秉承可持续性、自然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原则。针对河道水现状与功能,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技术,以此稳定城市发展,并且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星亮.河道水环境治理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47(12):179-181.
[2]丁香.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山西农经,2019(23):83-84.
[3]卢新平.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37(11):118-120.
[4]阳琪琪.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216.
[5]左文武.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37(10):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