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千年城市规划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市闵行区 201108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很大进展,海绵城市建设越来越多。城市道路防雨防洪是海绵城市设立建设的不可或缺组成部分。恰当收集和充分利用道路设施中的降雨,对于减缓城市内涝,进一步添加地下水体自然资源,和有效地利用绿化地带灌溉渠道,和市政的管道管理费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公共设施的建筑设计模式和实际应用范围以及市政道路结构设计的方方面面,都是为了充分利用各种低影响的公共设施,进一步递减城市河水泛滥,控制雨水径流环境污染,洗涤城市水质,补充深层地下水自然资源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设计;雨水径流流程;人行道设计
引言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结构设计需要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发展原则,实现对道路作用的充分挖掘,加强道路交通和城市发展建设的有效融合,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市政道路工程中应用的海绵城市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透水路面、生态树池、雨水花园、环保型雨水沟、植草沟等。市政道路建设由于其涉及专业多、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在规划设计中主要可以通过优化横断面布置、与周边地块及绿地设计协调、选择具有渗水性能的路面结构等方式实现海绵城市的功能。城镇道路海绵城市控制目标应以削减地表径流与控制面源污染为主、雨水收集利用为辅。机动车道雨水应以调蓄排放为主,人行道雨水应以入渗为主。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或改造过程中为其赋予海绵属性,也就是“海绵城市”可以有效应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变化,比如在遇到强降雨天气时可以通过渗水、吸水与蓄水等不同功能实现雨水的处理,同时又能在干旱的季节,把存储的水释放出来然后加以利用。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而言,必须高度尊重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把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进行深度融合,在切实保证城市防洪排涝功能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城市雨水的渗透、蓄水、净化等处理,促进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补给,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也实现城市环境的优化与改善,保护自然环境。此外,还需要对地下水、地表水与自然降水等不同类型的水资源展开统筹处理,实现给水、排水等各项系统的协调、配合运行,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海绵城市的作用与价值。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2.1市政道路路面设计
要在市政道路设计施工的过程中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就要把握好市政道路各个设计环节的要点。在市政道路路面设计上要注意2点。1)要进行科学的路面材料选择,更多的使用透水性路面材料,例如采用透水性沥青混凝土进行主路和辅路的铺设,利用透水砖进行透水人行道铺设,利用植草砖型绿化带设计等等,都可以大大地增强市政道路路面的渗透功能。2)为了保证市政道路能够达到较好的雨水吸收和渗透效果,可以根据道路建设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方便和科学的排水方案。例如可以采用三层路面设计的方法,由表面层经过渗透进入路面透水层,通过透水层将雨水排入到过滤层和管道之中。还可以直接利用表面层进行雨水滞留,使其不必渗入到路基,直接就可排入排水设施,这种方法可以利用提高路缘石高度来增强滞水效果,但是要注意路基沿石排水口的密度和大小设置,以免导致路面径流排灌不及时的情况,一般这种方法适用于城市辅路,不适合市政主干道。
2.2道路两旁绿化带的一些优化设计
在市政道路设立建设中,绿化地带也是一项极为重要内容。市政道路绿化地带一般有三种形式:行人专用道绿化地带、道路建设绿化地带和路缘绿化地带。与传统的纯降雨排水系统基本功能不同,绿化地带结构设计能够保持雨水排水基本功能,能够调节和净化系统雨水。绿化地带结构设计能很好的收集雨量。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设立建设具有可透过性。你可以让降雨在路上流动,雨水会自动流到雨水入口,最后进入绿化地带。
实际上,降雨绝大部分不是很干净。在海绵城市的道路建设中,可以安置一些净化提纯技术,即可以在道路上铺设土壤资源,可以设置深水管道和石材层,使降雨可以层层混合渗入,降雨通过这些可以进一步的纯化。如果城市中还有更多的降雨,对排水系统和积聚的要求就更加高。为了能够有效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根据实际地形特征建立一个可渗透的雨水净化层。另外,绿化地带还可以很好的很有效的进行蓄水。但是如果有很多雨,绿带通常是无法吸收所有的降雨的,所以这个时候水就会积聚在行车道路上,因此需要通过溢流式口将多余的降水引入排水系统中。
2.3人行道与车行道设计
现阶段,我国城市人行道与车行道的路面都呈现出非透水性质,往往会出现路面积水问题,不仅影响了道路交通,也很难实现地下水的有效补给,甚至还会发生热岛效应。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选择特殊材料或是新型材料,把人行道、车行道设计为具有良好透水性能的路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径流量,使地下水出现回流,从而避免发生路面积水问题。此外在进行人行道与车行道设计时,应该选择透水沥青材料完成路面上层铺设,选择非透水材料完成路面下层与基础的铺设,这样不但能够实现路面吸水,也能够避免雨水渗入地基,切实保证地基的稳定性。
2.4优化市政广场路面设计
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重要构成之一是广场路面。由于其载荷较小,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可以采用沥青、透水铺装、混凝土路面等多种设计方式。同时在系统中建立生态滞留池等相关设施,以此收集并且滞留雨水,可以将其作为广场冲洗水、景观补水以及植被绿化带中的灌溉用水等,充分发挥水循环作用。
2.5附属设施设计
从市政道路方面分析,附属设施基本分为路缘石与路肩边。其中路缘石是道路排水系统的一项设施,一般情况下分为平缘石与立缘石,选择平缘石的优势就是能够和地面保持一致的高度,避免路面出现积水问题,使雨水可以顺利流入到绿化带或是雨水口;而立缘石则高于路面,有利于雨水流入至雨水口。若是路缘石难以实现雨水汇集,就需要合理选择路缘石位置进行打孔,或是铺设时采用间隔铺设方法,从而使雨水可以顺利流入绿化带。针对路肩边沟设计与施工而言,必须严格、仔细检查混凝土质量,适当地增加混凝土施工美观性,同时也要防止出现堵塞问题。此外,还需要考虑到雨水净化问题,如选择种植草沟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雨水净化率,使雨水可以及时地输送与排放。
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城市降水以及地表径流,要求市政道路设计能够起到缓解城市洪涝灾害、净化城市水质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构建起雨水利用的良好格局。本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分析海绵城市于市政道路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市政道路总体设计理念,优化市政道路路面材料选择,优化人行道与机动车道设计、市政广场路面设计,高架桥、立交桥以及绿化带设计等内容。旨在进一步促进城市道路建设水平,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煜,赵富旺,李扬.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某中学改造工程案例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23):119-120.
[2]李菲,杨顺生.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成都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实践[J].四川建筑,2018(3):14-15.
[3]杜骋,张皓东,潘友强,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干线公路交汇处LID设计研究[J].华东公路,2018(2):93-96.
[4]曹雷,卢阳阳.大型高速公路互通改造成市政立交海绵城市工程的设计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8(4):32-34.
[5]张亮.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高密度建成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规划初探[C]//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