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辉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省嘉兴市 314000
摘要:水利工程作为推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解决工业、农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有效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虽然水利工程的发展较为迅速,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主要包括了施工项目设计不合理,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施工验证环节缺失等。所以需要认识到我国水利施工技术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水利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1水利工程基础处理的作用
1.1提高结构稳定性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地基是以软土为基础,土体动力大,土体结构稳定性差。如果土体荷载较大,地基沉降后会发生不均匀沉降,影响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设施处理,提高基础设施的稳定性。
1.2保证基础防渗效果
水利工程一般建在水域内,对防渗施工效率要求较高。在基础施工中,如果防渗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地基结构的裂缝、变形、塌陷等安全问题,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处理,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防渗性能,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
1.3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目前,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正在继续扩大。所有施工过程的处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特别是基础工程的质量会对工程的使用寿命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做好基础工程,才能提高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1.4避免出现基础不均匀沉降
水利工程的主体结构主要是混凝土加筋,基础结构的上部承受较大的荷载。如果地基施工质量控制不当,会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如果继续发生不均匀沉降,将逐渐引起工程的变形、裂缝等问题,影响水利工程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
2水利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探析
水利工程体系中,基础处理施工技术贯穿于整体施工工序,由于技术本身的专业性较为繁杂,在现场作业中影响因素也将呈现出一定的泛性。第一,基体沉降因素。水利工程中部分建筑设施体积大、重量大,如建筑工程所在区域地质环境、气候环境多变,在建筑结构自身重力的条件下,将令基础设施出现下沉现象,间接加大建筑物与地基结构之间的内应力,如建筑物沉降超出预设基准时,建筑结构将面临着形变问题。第二,稳定性因素。任何一个工程建设中,基坑挖建是项目开展的前期工作,但在实际工程选址中,技术部门不仅应考虑到地质环境问题,还应结合经济产出效益,正确界定施工区域,此阶段,在资金体系的约束下,令工程本身承受着不可抗性的因素。如,水利工程项目中的地质条件恶劣,将加大基坑支护的施工难度,降低地基的抗滑性、稳定性,后期工程运行中产生的震动力、内应力等,将间接破坏工程的抗剪力,降低项目的生命周期。第三,地基漏渗因素。水利水电工程如建设在岩层、陡坡区域时,尽管在地基搭建过程中,支护工作满足作业需求,但在地质自然化变迁下,仍将令工程呈现出接缝问题,在地质积水渗透下,地基施工区域将面临着基坑积水问题,降低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3水利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及其应用
3.1锚固技术
锚固法可以降低水利工程项目的工程量,缩短工期,减少成本。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环境艰苦,在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材料运输,施工时间不足等问题的困扰。这个时候锚固法的做旧凸显出来,它主要是利用锚固力,维持工程建筑在地下结构的稳定,防止地下施工时,出现坍塌、滑移、等灾害。可以说,锚固法为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2灌浆技术
浆液是由施工材料混合搅拌而成的,将其压送至地基的裂隙和断层破碎带,能够加固、改善、强化和稳定地基,从而保障建筑物的安全运行,这一方法称为灌浆法。制备和灌注是这一技术的核心步骤。经过完美比例调配后,能够达到理想的加固效果。将泥浆管道需要的部位,使其发生化学反应,以达到加固和提高稳定性的目的。
3.3预应力管桩技术及应用
预应力管桩是水利工程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建筑组成部分,目前来看我国的水利工程之中,预应力管桩的安装和布置大多由两种方法组成,即先张法和后张法两类,下文将对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做具体的解析。先张法,顾名思义即为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之中,预先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得结构的使用性能得到提升,再将其运用在不同的建筑部位,帮助水利工程更为稳固、扎实。而后张法则明显区别于先张法,是将整个工程的完成强度达到80%后,再使用其他的方法将构件强度提升。两者的目的都是保证水利工程的结构稳定性,但在施工步骤、施工方法上存在切实的差异,施工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方法施工,保证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在预应力管桩技术的具体投入使用前,施工单位需要做好专门的土地沉降处理工作。当前建筑工程中,沉降技术方法有包括静压法、锤击法等。前者即为使用高压力设备,直接向下施加压力,达到沉降的目的。在应用锤击法进行沉降处理时,施工人员需提前做好施工勘察工作,在详细勘察的基础上确定打桩施工顺序以及桩体密集度,从而提高沉桩成效。与锤击法相比,静压法更适合应用于软土地质的沉桩处理中,在应用静压法施工时,施工人员同样需要做好地质勘察工作,掌握地基的基本承载能力,确认地基基本承载能力满足静压法施工要求后再行施工。
3.4软土加强处理法
由于软土的形态不稳定,承载能力低,易变形,在软土上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需要对软土做加强处理。常见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1)置换法:将承载力较低的软土层全部挖出,替换成强度大,耐腐蚀的煤渣、沙粒等稳定性强的材料。(2)排水法:通过加压、排水的方式,人为提高软土的承载力,减少软土中的水分,提高土层强度,使其符合施工条件。(3)桩基法:对于难以处理的软土,可以通过打桩的方式夯实土层。(4)灌浆法;通过一定比例调制水泥浆,灌注到地基中的缝隙处,待其凝固后,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3.5粉喷桩技术的应用
粉喷桩在水利工程的使用过程中,同样具备突出的价值与意义,但其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限制与注意事项。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粉喷桩要求施工环境高度整洁、平坦,要使用整平机做好辅助的处理。其次,桩位的选择。工作人员要根据施工要求,对实际的施工环境进行数据核准,然后按照施工进程选择桩位位置。将可变的动态数据调整为静态的准确数值,尽可能降低具体位置确定的难度。位置选择后要进行数据确认以及桩位标信息回收,为后续的原桩位复位提供数据帮助。再次,通常情况下,桩顶和桩底必须把控好高度限制,通常情况下其高度在距离地面半米作用的位置,切忌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出现。最后,桩身的垂直度也需要做好测量,一般情况下是垂直进入地面,其倾斜程度不得超过15%,以免引发其他的风险问题。
3.6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应用
预应力施工一般分为先张法、后张法两个阶段,通过两个施工工艺的契合,确保建筑整体施工的完整性。先张法的施工一般应用于前期,增强整个建筑结构的刚性,当前期建筑呈现出的性能满足施工需求后,则可进行接下来的后张法施工,对整体结构进行稳定性优化。尤其是在沉降施工过程中,预应力施工起到的效果较为明显,例如,采用夯击法、静压法等,将建筑结构最大限度的穿插到地基下,通过力学共振原理,提升建筑结构与地基层面的契合度,确保在地基承受极限范围内,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4结语:水利工程项目所采用的各种基础施工技术能够保障其施工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了保障施工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施工人员应当深入分析与探究施工技术的应用方式,保障施工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靳翔,李继珍,普忠波.水利水电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施工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12-113.
[2]刘涛.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研究[J].河南建材,2019(1):278-279.
[3]马东.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47):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