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 河南濮阳 4573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古建筑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因此,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同时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在刻不容缓。近几年,在国家政策影响下,越来越重视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智慧结晶
古建筑文物作为现代人了解古代社会以及对古代智慧进行探索的重要途径,对于现代文明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但随着时间,越来越多的古建筑文物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不断被不同程度的损坏,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广泛重视,因此,需要加强修缮和保护。
一、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原则
1.还原古建筑文物的保存价值
(最小干预)修缮本身对于古建筑文物而言就是一项干预性工程,修缮时干预过多、改变过大都会损害其原有的价值。古建筑实质是一种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古建筑修缮工作与传统的修房子有一定的区别,修缮时要以保护古建筑文物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为核心。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一定要坚持原真性,即工作时采取的任何措施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最大程度还原古建筑原有面貌。
2.确保人员和古建筑文物的安全
古建筑文物通常有上百年或上千年的历史,不论是石砌还是木质结构建筑,其风化或走扇程度不一,进行修缮和保护时应以安全为首要原则。安全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古建筑时间久远,其整体虽未坍塌,但是修缮时因人的活动带来的震动等可能引起倒塌伤人。二是古建筑主体结构的安全。修缮要建立在古建筑主体安全的基础上,发现与主体结构有关联的构建有问题时,要立即权衡利弊,确定不会给主体结构带来影响之后再开展修缮工作。
3.修缮使用原有材料
古建筑文物的价值几乎都体现在结构、材料上,修缮时我们要尽可能使用原有材料。原有材料(遗存)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媒介,若在修缮时仅仅保存古建筑文物的结构和形态,而将其材料替换掉,那么这就是一项制作仿品的工作而不是修缮。因此,在对古建筑文物修缮时,需尽可能保留和使用原有的材料,尽可能还原其结构形态和其所承载的价值。
二、古建筑文物修缮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保护意识薄弱
目前,由于大众素抽、文化水平、观念认知等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古建筑文物被人为破坏的事件也不断增加,这也反映出大众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这也是当下保护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也在不断开展,但宣传效果并不理想,大众参与度较低、反映不积极,导致宣传工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另外,旅游业也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古建筑文物的参观兴趣,导致一些经营者对古建筑文物过度开发,造成古建筑及周边环境的破坏,因此,提高大众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2. 古建筑文物整体性遭受破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城市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城市改造,以致于一些古建筑文物在此过程中受到损坏。虽然一部分古建筑文物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其周围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其整体性和谐性丧失,这对于古建筑文物来讲也是一大缺失。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城市在建设、改造过程中实施了一些补救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并不能弥补环境的改变,因此馆建筑文物保护失去了原有意义。
3.众修缮与保护意识较差
就当前情况来讲,大众对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相对冷漠。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古建筑文物往往缺乏有效监督、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古建筑文物自然会遭受盗取与损坏,而针对这一情况,大众不仅不会制止,还会参与其中。由于大众保护意识的缺乏,到一些旅游景点时,常常会不自觉破坏景点建筑,将名字或者是一些包含情感的语句写在建筑物上,同时一些经营者、开发商也会不自觉地出现破坏行为。
三、有效的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措施
1.不断完善制度
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有效的修缮与保护能够促进我国文化建设、传承。对此,要提高该项工作的有效性,我们需要从制度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对于损坏古建筑的行为制定明确的处罚规定,从而有效保障该项工作更有效地落实。
2.大众保护意识提高
首先,应提高大众的古建筑文物保护意识。古建筑文物是整个社会的珍贵财产,对其的保护也需要依靠全民参与才能有效实现。因此,需要树立起全民参与的意识,通过相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有效的宣传方式和手段,提高大众对古建筑文物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对大众的保护意识进行激发和引导,通过保护理念的建立使积极的古建筑文物保护氛围得以构建。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进代,可以借助于网络以及各大媒体进行宣传,使宣传力度和针对性加强,同时,围绕古建筑文物的主题展开各种丰富、多元和有趣的的活动,并加强与大众的互动,利用答题、抽奖等方式,使大众的参与热情得以充分调动,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有效互动,不仅可以使大众接触到更多的古建筑文物背后的故事,激发大众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同时也能普及相关的保护知识和理念,使大众在旅游过程中,自觉地遵守相关的保护法规,同时积极配合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形成合力,为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有效开展贡献一份力量。
3.运用科学修缮方法
在对古建筑文物进行修缮与保护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科学性的体现,进而增加其实际保存年限。在具体修缮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记录古建筑文物损坏情况,在实际修复过程中,根据当地自然因素对修缮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实施相应修缮方式。如果古建筑文物遭受到较大损坏难以将其还原,则需要根据当地特色对其进行修复,进而使其特色和历史价值得到保存;其次,根据古建筑文物受损情况,聘请专业团队对其进行修补,保证其实际修缮效果;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修复,选择合理修缮方案,进而使其特色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
4.注重对砖瓦、石块的保护
对于古建筑文物来讲,一般经历的时间比较长,砖瓦、石块的风化会越来越明显。在砖瓦、石块保护方面,我国虽然已经实施多年,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在具体措施上仍然有较大争议,以致于相关保护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申遗活动广泛开展背景下,人们对文化遗产有着越来越强的保护意识。但是这种材料的使用也有一定缺点,即在涂上这种材料之后,会使建筑物出现变色问题,颜色和之前相比较深,在这种情况下,古建筑文物的欣赏就会受到影响,并且这种保护方式操作难度比较大,如果涂抹次数较多,就会使古建筑文物风化。因此,在对古建筑文物进行修缮过程中,不应将材料全部涂抹在建筑物上,而是应该在一些破坏比较严重的区域涂抹。除此之外,在具体施工时,需要邀请专家一同讨论,明确施工中的每一个具体步骤,尽可能降低对文物的损坏程度。
结语
总而言之,古建筑文物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对其修缮与保护也是对中华古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所以,需要遵循原真性、整体性及可逆性原则,加强对修缮与保护的重视程度,使人们逐渐形成相应意识。而相关部门需要注重宣传工作的开展,增加资金投入,贯彻落实保护政策,提升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的质量,推进我国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罡.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研究[J].装饰装修天地,2018(24):56.
[2]何岩,何海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J].居业,2017(1):121,123.
[3]李东杰.浅析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J].北方文学,2017(4):132-133.
[4]吴虓.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探索[J].建材与装饰,2018,560(51):172-173.